在人工智能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关键节点,广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行动纲领,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区位优势激活“跨境链式反应”
广西的“向新”之路,根植于其独特的地缘禀赋。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数字合作的天然枢纽。通过“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模式,广西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科大讯飞与东盟语料库建设同步推进,商汤科技智算中心赋能跨境场景,迈越科技AI翻译卡破除语言壁垒......这些实践不仅为国内企业开辟了“出海”试验田,更为东盟国家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案。如今,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已签约40个项目,覆盖大模型、智慧物流等领域,形成“技术引进—场景验证—生态反哺”的闭环。
二、硬核创新催生“产业蝶变”
人工智能的落地,离不开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的双向驱动。在工业领域,南南铝加工的AI图像检测系统将缺陷识别精度提升至0.2毫米,玉柴“黑灯工厂”实现生产效率翻番;在医疗领域,广西医科大学基于DeepSeek大模型研发的泌尿外科AI医生,大幅提升病历生成效率;在政务领域,“智桂通”平台通过多模型融合升级,为2700万用户提供智能决策服务。这些案例印证了广西“以应用场景倒逼技术创新”的路径——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发展基因。
三、开放生态汇聚“创新磁场”
广西的“向新”密码,还在于其打造的开放型创新生态。通过“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广西以赛事为纽带,吸引全球头部企业、科研团队和青年才俊汇聚八桂大地。赛事不仅聚焦智慧农业、跨境文旅等特色场景,更鼓励与东盟国家联合组队,推动技术、资本与市场的多边联动。与此同时,广西大学等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梧州市对AI企业实施“营收晋级补差”奖励,南宁设立100亿元产业基金......政策“组合拳”与市场“引力场”同频共振,让广西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新势力”的崛起热土。
四、未来图景中的“八桂担当”
站在2025年的关键时点,广西人工智能发展已呈现蓬勃态势:相关企业存续数量同比增长32.55%,专利申请量突破2200件,规上企业达267家。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平衡数据安全与跨境流动?如何降低算力成本以支撑中小企业创新?对此,广西正以“揭榜挂帅”机制攻坚克难,以“基金+场景”模式厚植沃土,以“干部AI培训”提升驾驭能力。正如《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所言,未来需在“强基提能”“拓展东盟”“安全可靠”上下更大功夫,将人工智能打造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
五、向新而行,未来已来
从“跟跑”到“并跑”,广西的实践证明:人工智能不是东部独占的赛道,而是区域协同的新蓝海。当八桂大地的AI浪潮与东盟市场的澎湃需求同频共振,当“技术红利”与“区位红利”深度融合,一幅“以智提效、以新促质”的壮美画卷正在八桂大地徐徐展开。这场“向新而生”的变革,不仅关乎广西的产业跃升,更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探索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