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泰迪智能科技携手韩山师范学院开展的“拾光同行,桃李成林”——2025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据智能方向企业微专业开班典礼在泰迪智能科技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举行。韩山师范学院教务部部长袁德辉、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肖刚、副院长薛焕斌、辅导员黄乐思、陈茂玉,泰迪智能科技董事长张良均、副总经理施兴、政企事业部总经理刘名军、产品中心总监周东平、校企合作经理孙学镂以及来自韩山师范学院50余名学员出席了本次开班典礼。
开班典礼伊始,在2025届韩师毕业生戴慧妍主持下,“拾光・共溯” 环节回顾了双方十年微专业合作历程。十年来,校企携手共育686名学生,就业率达100%,联合编写4本专业教材;韩师学子连续十届征战 “泰迪杯”,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89项、省级奖项199项。近两年,学生完成80个数据分析项目、56个大数据开发项目,提交实验报告878份,泰迪同步开展4场公益活动、10场集体上进跑及95场分享会。
泰迪智能科技董事长张良均对韩山师范学院一行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双方十年间从33名学子起步,逐步构建起 “产、岗、课、赛、证、文” 特色育人模式,600余名毕业生已扎根数据智能领域发光发热。面对新时代使命,泰迪将重点推进 “AI+教学” 产业融合新范式、“AI特战队卓越班” 计划及 “教学培养-项目孵化-就业创业” 全链条培育通道。他希望学子深耕专业、拥抱变革、锤炼能力,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表示将以十周年为新起点,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共绘校企业协同发展新蓝图。
随后,韩山师范学院教务部部长袁德辉发表致辞,他指出,自2016年起,学校持续探索微专业创新教育模式,携手泰迪智能科技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微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该模式已有效助力大批韩师学子实现毕业就业衔接。袁德辉表示,后续将通过丰富项目资源,助力新生开拓视野、提升专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拾光同行,桃李成林” 微专业启动仪式环节。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肖刚与泰迪智能科技董事长张良均共同在画卷盖章,全体领导嘉宾合影,标志项目正式启动。
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肖刚发表致辞,回顾校企十年携手的坚实历程。他强调,企业微专业的创设,旨在为同学们搭建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在理论与实战的结合中淬炼真才实学,依托创新培养模式助力学生夯实专业根基、勇立行业发展潮头。这一育人路径的持续深化,为学子成长筑牢坚实平台,见证着大批学生在实践历练中提升专业本领、实现能力跃升,希望同学们把握微专业学习机遇,在项目实践中勤思笃行,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在数据智能领域找准成长方向,以扎实本领书写职业成长篇章。
(互动环节)
泰迪智能科技副总经理施兴介绍了企业微专业"三阶段"培养体系:技术课程学习、项目实战训练和卓越班岗位实践。重点推出"六维一体"育人模式,整合产业、岗位、课程等资源,通过"上进双创工作室"平台培养"超级个体"。该体系实现从项目需求到交付的完整闭环,最终转化为教学资源和企业案例。他希望同学们把握校企联合培养机遇,在真实项目中锤炼技能,努力成为数据智能领域的'超级个体',让专业学习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新生代表杨金梅在发言中分享对微专业学习的热忱与憧憬。她表示认同泰迪智能科技 “产、岗、课、赛、证、文” 融通的育人生态,期待通过 “师傅带练” 模式掌握数据技能,在项目实战中锤炼行业能力。她提及小组协作、项目复盘将助力专业思维转化,泰迪 “上进文化” 将培育协作精神。愿以 “博学笃行” 共勉,实现技能与品德同步成长,让统计价值落地生根。
泰迪智能科技 AI 特战队卓越班启动仪式顺利举行。该班新增 AI 智能体架构设计、大模型微调等专项内容及真实企业项目,构建 “师傅带练-项目实践-就业” 闭环。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薛焕斌为泰迪智能科技副总经理施兴、政企事业部总经理刘名军、产品中心总监周东平颁发企业导师聘书。随后,8名同学上台与导师合影,标志卓越班正式启动。
在安全宣导环节中,数学与统计学院辅导员陈茂玉强调安全是实践教学的基石,提醒同学们时刻绷紧安全之弦;校企合作经理孙学镂详细讲解了企业实训中的安全操作规范与应急处理流程,为同学们提供了实用的安全指南;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肖刚则从战略高度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要求将安全意识贯穿学习实践全过程。三位的发言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意识-规范-管理"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即将开展的企业实训保驾护航。
最后,韩山师范学院领导与校企合作经理孙学镂共同开展新生宿舍参观关怀活动。一行人深入宿舍查看住宿环境,与新生亲切交流,细致询问入住需求,耐心解答生活疑问,针对性解决新生入住初期实际问题。这份校企联合的暖心关怀,让新生开启微专业学习时倍感温暖,为安心投入学习生活筑牢舒心基础。
未来,泰迪智能科技将以高素质数智人才培养为引领,以高水平数智人才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赋能院校人才培养,协同院校满足学生的数智专业发展需求,推动院校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数据智能人才,助力院校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办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数字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