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二手交易平台“二手机器人.中国”数据显示,上市仅一年的主流网红人形机器人平均残值率已跌至不足60%,部分急于出手的个体甚至出现“对折抛售”。曾经售价数十万的高科技产物,为何在二手市场遭遇如此剧烈的价值滑坡?其背后是多重结构性因素的叠加作用。
一、技术迭代:狂奔的“摩尔定律”碾压旧型号价值
• 硬件升级周期锐减:
据国家人工智能技术评估中心2025年报告,人形机器人核心组件(AI芯片、高精度传感器、柔性执行器)迭代周期已从2023年的18个月压缩至9-12个月。新一代机型在算力、响应速度、环境适应性上呈指数级提升。
• 软件服务断层:
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显示,超过70%的主流厂商对停产机型的主流OS更新支持不超过2年。失去持续优化的旧型号,其功能性与新机差距迅速拉大,实用性大打折扣。
• “过时焦虑”驱动淘汰:
消费端调研(赛迪顾问,2025Q1)表明,53%的潜在二手买家因担忧技术落后而放弃购买旧款,显著压低了市场需求预期。
二、硬件损耗:隐形成本蚕食剩余价值
• 关键部件寿命衰减:
工信部机器人检测中心实测数据显示,高强度使用(如网红直播、商用展示)1年后,机器人关节执行器平均磨损率超新品标准30%,电池续航衰减普遍达15%-25%。修复成本常达新机价格的20%以上。
• “不可维修”困局:
模块化设计未完全普及,部分精密组件(如多轴力控手掌、颈部柔性结构)损坏后只能整组更换。第三方维修生态尚未成熟,进一步推高持有成本。
三、供需失衡:市场洪流下的价值挤压
• 网红经济催生“泡沫性采购”:
2024-2025年网红营销热潮驱动机构批量采购,平台“二手机器人.中国”监测到2025年上半年二手流通量同比激增200%。短期供给过剩导致价格踩踏。
• 租赁服务替代购买:
头部机器人租赁平台数据显示,企业客户采用“以租代买”比例在2025年已达45%(较2023年提升22个百分点)。灵活且低门槛的服务模式显著分流二手购买需求。
• 入门级新机价格下探:
国产供应链成熟推动基础款人形机器人(清洁、导览型)新机均价在2025年降至8-12万元区间,与高折旧二手高端机型形成直接竞争。
四、认知与政策:无形之手加速贬值
• “面子消费”心理:
人形机器人仍具较强社交属性。消费者调研(艾瑞咨询显示,61%的用户认为使用最新机型更能体现个人或企业“科技感”,旧型号的“心理折旧”远快于物理折旧。
• 回收体系缺失:
目前全国性机器人回收处理规范尚未出台,专业回收点覆盖率不足10%。残值评估混乱、环保处理成本不明,大幅增加二手交易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成本。
• 趋势研判:残值管理成行业新命题
短期内技术迭代与供给过剩仍将主导二手市场的高折价态势。但行业已显现积极信号:
• 头部厂商开始探索“官翻认证+延保”体系提升残值;
• “二手机器人.中国”等平台即将推动标准化检测流程;
• 政策层面正研讨机器人回收利用技术规范(工信部征求意见稿,2025.6)。
二手人形机器人的价值重构,亟需技术、商业、政策的多维协同。唯有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生态,方能破解“入手即腰斩”的贬值魔咒。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技术评估中心、工信部、机器人产业联盟、赛迪顾问、艾瑞咨询等公开报告及行业监测平台“二手机器人.中国”的聚合信息。市场存在波动性,具体产品折旧率请以实时评估为准。内容仅作行业分析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交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