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证券发布研报称,无人车逐渐被关注,核心驱动为其技术逐渐成熟,价格下探至目前最低低于2万元,有望对人工场景实现低价替换。由于牌照的限制,目前大部分无人车无法直接向不特定使用者以市场价格收费,因此产品逻辑以降本增效和存量替换为主。据该行测算2030年无人物流车市场规模或将达到550亿元。建议关注无人叉车、无人物流车、零部件领域相关标的。
方正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无人车是一类无人智能交通工具,随着价格降低逐渐具备商用价值
无人车指搭载环境感知系统、智能决策算法与自主控制模块,无需人类直接驾驶操作,即可在特定场景或开放环境中实现安全、高效移动的智能化交通工具,其核心特征包括无人化运行、自主决策、任务导向。目前的无人车,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轮履结构、同时具备上部功能区域或者部件的无人产品,主要有遥控/一对多监管等管理模式。无人车逐渐被关注,核心驱动为其技术逐渐成熟,价格从上百万下探至目前最低低于2万元,有望对人工场景实现低价替换。
顶层设计从无到有,商业化牌照加速发放
我国关于无人车上路的顶层设计主要为规范性质,2025年《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首次纳入自动驾驶条款,随着商业落地,预计未来相关条款将进一步完善。目前,地方主要依据规范自由试点,大部分商业无人车并非持有商业化资质,而是以测试资质获得路权。2024年7月20日,据《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2025修订版)》,L4级高度自动驾驶汽车获准开展全域范围内的商业化载客和载货运营服务,并首次取消了“安全员强制随车值守”的硬性要求,25年WAIC大会期间发放的乘用车收费测试牌照进一步加快了无人车商用化的进度,而发布商用车牌照更属全国首次。
新能源电车销售具备全国放量的可能性,而无人车的场景更为关键
新能源车主要为ToC,而无人车目前在ToG和ToB模式上进展较快。尽管技术底层相似,但商业模式的不同导致了无人车和新能源电车的竞争关键点不同。新能源电车在全国的准入门槛相对统一,而无人车应用场景离散,每个场景的准入依赖于这个场景的管理者,不仅仅需要在产品上进行研发,还需要在场景许可端下功夫。
目前来看,无人车终端应用客户主要为政府和大型企业出于存量替换和降本增效需求
其中,大型互联网企业,掌握了大量和C端消费者直接交互的场景;物流企业,是无人车作为物流交通工具最直接的落地场景;政府,起到规范、引导、促进的角色;其他商业场景下,与C端的交互较少,更多是出于降本的动机。由于牌照的限制,目前大部分无人车无法直接向不特定使用者以市场价格收费,因此产品逻辑以降本增效和存量替换为主。
无人车降本的最核心驱动为新能源车代表的产业链放量带动零部件成本快速下行
2018年左右,无人车售价高达上百万,目前最低价的菜鸟无人车售价已经低于2万元。无人车所需的供应链包括智能驾驶技术、摄像头、雷达、电池等材料,以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为例,单价从2025年的10万元下降至2024年的4000元,未来有望进一步下探至千元级别;车规摄像头最高价格曾高达上千美元,而随着量产与功能分化,价格低至120美元。在相关产业快速放量的背景下,无人车实现了价格快速下行。
风险提示:商业牌照发放不及预期,降本不及预期,技术进步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