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学生们的学习场景也逐渐发生改变。如今,一台搭载AI的学习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学习机带来的不仅是家长从"鸡娃"到"省妈"的转变,这背后也是技术创新与消费升级的深度碰撞。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对话了学而思平板产品负责人,深度阐述了一台学习机带来的场景变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学习机撬动的将不仅是千亿级的消费市场,更是亿万家庭的教育体验和亲子关系的重构。
从线下辅导到AI培训
傍晚6时,北京海淀区某小区,窗外的雨点急促地敲打着玻璃。搁在五六年前,张薇此刻必定是心急火燎地抓起车钥匙,催促着刚放下碗筷的女儿芸芸:"快快快!画画要迟到了!"雨伞、书包、堵车的长龙、湿漉漉的鞋袜,是那段线下培训时代的固定记忆。
而此刻,客厅里暖黄的灯光下,异常安静。三年级学生童童正伏在茶几上,对着面前一台平板电脑的屏幕写写画画。屏幕里,一个温和的AI声音不时和童童互动。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张薇对女儿和儿子的教育格外重视。如今,大女儿芸芸已经上初二,而小儿子童童则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张微正通过AI学习机,让两个孩子完成作业辅导。
"以前?那简直是‘吼妈’的战场!"张薇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看着儿子和AI"老师"互动,语气里满是感慨。她的手机记录着这种变化:每日平均辅导作业的时间,从过去女儿上课的2小时断崖式下跌到现在辅导儿子上课只需半小时。"最关键是,学习机可以给孩子讲解作业中的难题,亲子关系都和谐了。"张薇笑称这台学而思学习机是家里的"省妈神器"。
技术驱动下,以学习机为代表的智能教育硬件,正将越来越多的学习场景锚定在家庭这个最熟悉的空间。学习计划的制订、各种作业的辅导、AI精准讲解等,让冰冷的机器拥有了"看懂"和"听懂"孩子学习过程的能力,正在重塑"教"与"学"的生态。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学习方式的重构。
多模态交互,AI的"眼睛"和"耳朵"
童童在学习机屏幕上流畅的互动背后,是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多模态交互"的深度应用。在学而思总部,平板产品负责人李行武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了这项"让AI看懂作业"的核心能力。
"学习机的主力用户,其实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们。低年龄段的孩子表达能力是比较弱的,很多东西并不能自己讲清楚,如果只靠学习机对话交流,并不能真实掌握孩子的学习需求。"李行武说,"我们的小思AI 1对1可以通过摄像头看到孩子们在纸面上写的内容,比如是不是真的在做题,写到哪一步卡住了,这样能更准确地知道孩子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给AI装上的‘眼睛’。"李行武解释道,"过去的学习机,主要靠语音交互,相当于让AI‘蒙着眼睛’和孩子对话,效率低、误差大。现在,‘视觉+听觉’双通道并行,AI能像真人老师一样,‘看’着孩子的书写过程,‘听’着孩子的疑问,实时理解他的思路卡点在哪里。"
学习机的解题辅助能力并非一蹴而就。李行武梳理了其发展路径,最初是"拍搜时代",以2014—2015年出现的拍搜软件应用为代表,实现了题目搜索和图文答案展示。这一阶段虽然解决了"获得答案"的基础需求,但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容易引发直接抄答案的问题,二是图文解析对复杂题目的解释力有限。第二个阶段则是视频解析时代,大致时间是2019—2023年,这一时期各大教育机构在学习机内引入名师视频讲解,理解更深,但制作成本高、覆盖有限、互动性弱。如今,进入交互式诊断时代,学习机通过多模态技术,实现实时分析解题步骤,还能通过麦克风、摄像头等终端传感器感知到孩子的学习行为,如同AI老师坐在身边观察辅导。学而思学习机的"小思AI 1对1"正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应用。
教室里老师的好帮手
学习机带来的场景革新,不止于家庭。在贵州毕节甘河街道中心校的语文课上,学而思学习机化身"AI小老师",上演了一场真实的"课堂分身术":当吴晓凤老师在原教室带领基础层学生夯实时,另一组提高层学生正在学习机教室进行自主拓展——这种"双线教学"模式,让因材施教在师资紧张的乡村学校成为可能。
"过去手写三套分层题卡要两小时,现在AI几分钟搞定。"吴老师感慨。技术解放的不仅是时间:当她辅导基础层学生时,AI在隔壁教室担任"拓展导师"——带提高层精读《航天育种》科普文,并自动批改开放题答案;课后生成的个性化学习报告(如"某生需加强人物描写训练"),让教学调整有据可依。
这种模式正被纳入当地"智慧校园"规划。校长强调核心价值:"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赋予老师‘分身’能力,让每个孩子真正被‘看见’。"
事实上,学习机的应用边界还在不断拓展。在北京东城区的一个社区图书馆,"学习机驿站"成为新亮点。"技术普惠,弥合数字鸿沟,这也是消费升级在更深层次的价值体现。"一位社区工作者如是说。甚至有像海淀区做程序员的家长,周末利用学习机的编程启蒙模块,和孩子进行"父子Python PK赛",学习机从作业工具延伸为兴趣培养的新平台。
跨越高中学科的"技术高山"
尽管发展迅猛,学习机要真正成为全学段、全场景的学习伙伴,仍需翻越几座"技术高山"。最突出的挑战之一,在于高中学科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
李行武表示,学而思的用户中,小学生占比最多,是绝对主力;其次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智能学习机用户主要集中在小学生群体(64.03%),且多位于一二线城市(79.42%)。
"高中渗透率低,原因复杂。"李行武分析,"学生基数相对小,课业紧张时间有限,但更关键的是,现有产品对高中数理化生等学科的深度支持不足,家长孩子觉得为大量用不上的内容买单不划算。"
技术难点何在?李行武展示了一个测试案例:学生在纸上手绘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包含酒精灯、试管、导管、水槽等)。系统需要同时识别仪器形状是否准确(如酒精灯的灯体、灯芯位置)、液体(如试管内液体量、水槽中液面高度)是否合理、加热位置(酒精灯火焰对准试管底部)是否正确、整套装置的连接是否规范等。"这至少需要同时精准识别多个关键要素,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李行武强调。
更大的挑战在于解题过程的动态理解。高中物理题常有多种解法,当学生在纸上尝试一种解法,发现行不通擦掉重写时,AI需要像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样理解:"他刚才那步为什么错了、擦掉的部分是什么、新写的步骤是基于什么思路、前后步骤有何逻辑关联。"这要求算法具备强大的连续帧分析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和对思维路径的推理能力,复杂度远超静态的整题识别。
"这是我们必须攻克的技术高地。"李行武透露,学而思的解题引擎正持续升级。继数学学科深度应用多模态交互后,预计近期将完成对语文、英语两大主科的适配升级。"下一步就是啃下理化生这些硬骨头。"
从电子玩具到学习合伙人
技术的迭代推动着市场的爆发与洗牌。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智能学习机市场趋势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学习机产品技术日益成熟,广泛应用于多个教育学习场景,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将推动中国智能学习机行业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达807亿元,同比增长29.53%。艾媒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
"市场已从早期的野蛮生长,进入头部企业激烈角逐的全线产品竞争阶段。"李行武回顾了行业演变:2025年左右兴起,经历了销售商、硬件科技公司、教育企业的梯次入场。2024年小度等巨头入局后,大量白牌机基本退出市场。"2025年,竞争格局更清晰,也更激烈。"
李行武表示,当前家长在选购学习机时,仍倾向于将其视为普通电子产品。但随着产品功能的持续升级,如AI 1对1辅导、同步课程资源等教育属性的强化,学习机正逐渐摆脱单一的电子设备标签,向专业化学习工具转变。
展望未来,李行武认为,当前学习机市场已进入全线产品竞争阶段,各头部品牌正加速跨价位布局。回顾2024年,学而思以4000—6000元中高端产品为主力,作业帮则聚焦2000—3000元中低端市场,其他部分品牌则布局更高价位产品。而在2025年,市场策略发生显著变化,学而思向中低端市场下沉,而作业帮反向拓展中高端产品线,猿辅导则从单一学练机转型全功能学习机,未来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李行武还预计,随着各品牌全价位覆盖战略的推进,学习机市场渗透率即将突破关键拐点,行业增速有望大幅提升。
谈及学而思未来的产品布局规划,李行武也给出了自己的期待:"关键在于用技术解决真痛点,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李行武说道。
· 记者手记·
一台小小的学习机,折射的是教育场景的深刻变革。技术的力量,正助力于把家长和孩子从家庭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习回归家庭应有的温度与效率。从"拍搜答案"到"视频讲解",再到能"看"会"想"的"AI辅导老师",技术持续突破着教育的时空边界:客厅成为新课堂,AI实现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学情数据实现更精准高效的学习。
当学习机跨越学科覆盖的"技术高山",真正成为全学段、全场景的"学习合伙人"时,其撬动的将不仅是千亿级的消费市场,更是亿万家庭的教育体验和亲子关系的重构。这场由AI驱动的教育新场景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北京商报记者 吴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