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7月15日 ,美国英伟达黄仁勋宣布,将对中国开放H20算力芯片,眼看咱们国产芯片性能慢慢上来了,那是光怕分不到这一杯羹。
然而, 表面上代表着“助力”的芯片,其背后却暗藏着“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漏洞后门,随时都可以将一家企业的业务,瞬间“清零”。
对此,国家也是丝毫迅速反应,连夜派网信办约谈英伟达,要求其交代清楚所有的芯片问题,一个芯片贩子竟敢如此踩线,那就叫你有来无回!
黄仁勋
国家网信办亮剑!
7月31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召见英伟达中国负责人,就H20算力芯片在中国销售中可能存在的“追踪定位”与“远程关闭”功能漏洞展开调查,并要求英伟达限期提交安全技术说明与审计材料。
这个问题可不得了,相关风险如属实,将严重威胁中国用户隐私和网络安全。据Reuters报道,中国监管机关担忧美国部分立法提案中要求出口芯片,具备位置追踪与远程控制功能, 而H20正是为符合美国出口管控而设计的“特供版”芯片。
网信办约谈
央媒发声,“英伟达,拿什么信你?”
恰逢其时,8月1日,以《英伟达,让我怎么相信你?》为题发表评论。
文章列举多个看似恐怖却切实可能发生的场景。高速向前的智能汽车突然断电失控、正在进行远程手术的设备刹那黑屏、超市支付终端瞬间失灵等。
这种通俗而直观的描述激起普通民众与产业界的共鸣,将技术风险具象化、情感化。
一番科普下来,很多不明所以的人们也渐渐意识到,“安全”不仅是消费者议题,更是法律责任与国家底线。若企业不能透明曝光芯片设计和机制,“那把锁里是否藏有万能钥匙”的疑虑就很难平息。
英伟达芯片
美国法规提案浮出水面
尽管网上仍有不少网友,觉得此番有些“小题大做”,但请记住,安全问题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前不久, 美国国会就《芯片安全法案》的提案引发关注,该法案建议所有出口的AI芯片必须内置“跟踪定位”与“远程锁死”机制。
如果流向不受信赖地区,可远程“锁死”设备,防止技术走火。这种强制逻辑,虽未入法,但投射出的制度压力已为H20背后的设计动机蒙上政治阴影。
有工业界专家指出,即便英伟达未主动设置后门,但整体制造流程与出口规程中已产生被动符合这些功能需求的条件,这足以引发“安全受控”的怀疑。
报道
英伟达回应
面对公众及国家层面的质疑,英伟达迅速发布声明,称其芯片中不存在后门功能,任何人都无法远程控制。公司强调,网络安全至关重要,坚决不会允许设备被远程操控。
然而,不少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声明缺乏第三方硬件审计报告,也没有向市场提供技术白皮书或开源验证方式。在“开包检查权”被剥夺的情况下,消费者与用户依然无法排除潜在安全问题。
英伟达回应
民生场景被置于“风险引爆器”
官方媒体多次强调,H20的潜在功能,如果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远程医疗、支付终端或城市大脑调度系统,后果相当严重。
想象一辆配备H20芯片的智能车正在高速行驶,若突然接收到“断电”指令,将如电影情节般瞬失控。远程手术终端若受攻击中断,则可能造成生命代价,支付系统一旦被切断,全国商业运行将被迫停摆。
这些描述让公众意识到,芯片安全从技术边缘跃升到社会根基层面,事关每个人的生产与生活安全。
英伟达
企业界决策开始逆转
英伟达芯片曾被国内大型科技公司广泛采用,市场份额一度高达80%,包括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在内。但风波爆发后,360公司率先表态将全面弃用H20,转向国产替代方案,而其他大型用户也纷纷启动备选方案,开始走“B计划”。
市场迅速反应,英伟达相关概念股在A股市场大跌,而华为昇腾、寒武纪、海光等国产芯片企业股价逆势上涨。这场风波不仅是安全警钟,更是技术信任重构的催化剂。
华为芯片
多位专家指出,H20芯片已远非简单的性能下调型号,它可能在电源管理单元中植入特殊电路,可接收远程加密指令,实现瞬时断电。
此外,芯片还可能包含唯一标识符,便于设备通过通信被精确定位。这意味着成批智能汽车,甚至城市基础设施,一旦植入该芯片,便可能成为“可控目标”。
据估测,一辆典型智能新能源车包含大约1000–3000颗芯片,若关键控制模块、动力总线或电池管理系统都植入H20,便如在车里安装了隐形开关,只要指令发出,整车可能瞬时扣停。
黄仁勋
地缘政治下的“技术特供陷阱”
H20本质上是为了应对美国自2023年起对AI芯片出口实施限制而诞生的“合规型号”。
它的算力仅为旗舰H100的15%–30%,性能缩水约70%–80%,却高度满足出口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它既不能代表最先进技术,又在功能层面暗藏敏控机制,成为某种“技术陷阱”象征。
当技术工具变为政策传播载体,这就不是简单的设计差异,而是一种制度绑架。
芯片
虽然英伟达反复公开否认芯片设有后门,但公众与产业界注意到, 至今未见任何独立第三方的安全审计报告,也无厂商开放硬件设计验证机制。缺乏“开包检查”渠道,意味着信任框架崩塌。即便是最诚恳的声明,也无法在信息不对称下具备可信度。
毕竟,在安全成为核心考量的当下,仅凭口头承诺是不够的。
信源:评论 2025年8月1日关于“评英伟达被约谈”的报道
信源截图
结语
从国家网信办的约谈到央媒的强烈质问,从媒体曝光的安全风险到企业与用户态度的急剧逆转,这场关于英伟达H20芯片的风波,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争端,而是中国在关键技术安全方向的觉醒。
如果智能汽车可以被远程断电,远程医疗可以被远程暂停,那么那些“功能只为合规审计”的承诺就成了最可怖的谎言。
当芯片不再仅是工具,而可能成为“后门”、“控制器”,那么技术自主与国产替代不只是理想,而是国家稳固未来的必由之路。
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不再是算力的峰值,而是信任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