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厂管理里,最容易让人混淆的三个词是:工艺路线、生产计划、BOM清单。
你听得多了,可能也会产生这种感觉:
- “BOM 是材料表,那工艺路线是不是也写用啥原料?”
- “工艺路线不就是计划嘛?按顺序来就行了呗?”
- “计划不是系统排的吗?跟工艺路线有啥关系?”
看起来它们都和“怎么把产品做出来”有关,但你真要讲清楚这三者到底谁管啥、谁先谁后、谁影响谁,很多人都含糊。
但恰恰就是这三个基础数据,决定了一家工厂的生产是否能跑顺、库存是否能压下、订单是否能准时、系统是否能算准。
注:本文示例所用方案模板:简道云ERP系统,给大家示例的是一些通用的功能和模块,都是支持自定义修改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里面的功能。一句话讲透:
BOM清单告诉你“要什么原料”,工艺路线告诉你“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生产计划告诉你“啥时候做、做多少、给谁做”。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不兜圈子,直接讲透:
- BOM、工艺路线、生产计划这三样东西,到底各干啥?
- 它们的逻辑关系、执行顺序、数据结构有啥不同?
- 在实际系统和业务中怎么打通,才能让工厂高效、准确、不出错?
先不急着解释概念,我们直接上表,看个大概感受: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 BOM清单是“你要做的东西长什么样”,
- 工艺路线是“你怎么一步步把它做出来”,
- 生产计划是“你啥时候做、先做哪个、排多长时间”。
这三样如果搞不清,企业现场的典型表现就是:
- 下单了才发现料没准备好;
- 同一个产品每次做的步骤不一样;
- 老板想知道进度,谁都说不准。
所以这三个东西,看着是系统里的“基础数据”,实际上就是制造企业的“大脑神经网络”。
二、什么是BOM清单?BOM,全称是Bill of Materials,意思是“物料清单”。
它就是一张“产品结构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产品,需要用到哪些零件、材料、包装,怎么组装成一个整体。
比如我们做一辆电动滑板车,一层BOM可能是这样:
- 滑板车成品 电池包(1个) 电机轮(2个) 控制器(1块) 框架总成(1套) 包装箱(1个)
这还只是第一层,电池包、控制器下面可能还有自己的BOM,也就是说,BOM是分层级的。
BOM解决的问题是:
- 成品要用什么物料?
- 每种物料用多少?
- 需要提前备多少料?
- 成本怎么算出来的?
BOM最常见的几个误区:
- 研发版本未同步:BOM改了但没更新到系统里,现场还按老版本做;
- 子件漏项或错项:比如少了一个螺丝,装配才发现不匹配;
- 一物多码没处理:同一个物料,不同工厂叫不同名字,系统对不上账。
所以,BOM更多是结构+用料维度的核心数据,它主要解决的是“你想做个啥”的问题。
三、工艺路线是什么?工艺路线,也叫Routing,是制造企业里指导现场操作流程的“路线图”。
如果BOM告诉我们产品需要什么“材料和结构”,
那工艺路线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产品是怎么一步步加工出来的。
以电动滑板车为例,工艺路线可能长这样:
- 焊接车架 → 设备:自动焊机 → 工时:10分钟
- 安装电机轮 → 人工装配 → 工时:5分钟
- 安装控制器 → 人工装配 → 工时:3分钟
- 安装电池包 → 工位吊装 → 工时:7分钟
- 功能测试 → 测试台 → 工时:8分钟
- 包装 → 包装工位 → 工时:4分钟
每一步都是有工序编号、设备、作业时间、作业类型(手动/自动)等信息的。
工艺路线解决的问题是:
- 产品从原料变成成品,要走几道工序?
- 每道工序用什么设备、在哪个工位?
- 每道工序大概需要多久时间?
- 哪些环节可以并行,哪些必须前后顺序?
工艺路线常见问题:
- 工序信息太粗糙:只有“装配”两个字,具体怎么装、用什么标准没人知道;
- 时间预估太模糊:一会儿说20分钟、一会儿说10分钟,生产计划也跟着乱;
- 设备配套不清楚:系统里写着“自动焊机”,但工厂只有一个,排产根本跑不起来。
工艺路线是制造过程中“怎么做”的技术标准,是车间作业、排产、绩效计时、设备匹配的核心依据。
四、生产计划是什么?很多人一听“生产计划”,第一反应是“就是排产表嘛”——其实不完全对。
生产计划不是拍脑袋定排产的表格,而是综合考虑订单、产能、物料、工序顺序、交期等多个维度的“协调安排”。
简单来说,它回答的问题是:
- 哪些产品要做?
- 各做多少?
- 什么时间开始做?
- 哪个产线/工位/班组去做?
比如某工厂的生产计划可能是这样:
生产计划主要解决这些问题:
- 客户订单什么时候能交?
- 哪个产线资源什么时候空闲?
- 原料是否能按时到?
- 当前执行情况与计划是否偏离?
生产计划常见的难点:
- 数据源不统一:BOM、工艺路线数据有误,排出来的计划执行不了;
- 变更频繁:一个订单变更,就要重新排整个班次;
- 计划无法落地:计划表一看很好,结果设备坏了、人力不够、料未齐,现场只能“按感觉干”。
所以,生产计划是连接“战略(客户订单)”和“执行(车间作业)”之间的桥梁。
五、这三类数据要怎么在ERP落地管好?说到底,不管是 BOM 清单、工艺路线,还是生产计划,最后都要落到系统里去管,靠系统执行、靠数据说话。
很多制造企业都会上 ERP,但用不好。
问题往往不出在系统功能上,而是底层数据逻辑没理顺、使用规范没建立、系统和现场“断层”。
那这三类关键制造数据,怎么在 ERP 系统里管理好?我们一条条来说。
1. 建立标准化的 BOM 数据体系
BOM 是 ERP 系统里最基础的产品主数据,很多其他模块,比如 MRP(物料需求计划)、成本核算、工单发料、采购申请等,都是基于它运算的。
关键点:
- 一物一码:每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必须唯一编码,不能叫“白板1”“白板2”;
- 版本管理:一个产品多个版本的 BOM(比如 V1.0、V1.1),系统里要有历史记录,可追溯;
- 多级 BOM 建模:支持母子件结构、组合件、虚拟件,适配不同产品层级关系;
- 替代料设置:指定“主料+替代料+优先级”,支持系统自动匹配替代逻辑;
- 同步设计系统(PLM):从研发那边接入电子BOM,不靠手填,提高准确性。
实际操作建议:
- BOM 维护放在 ERP 的“物料主数据”或“产品结构管理”模块,确保每次新产品上线前都由工程部审核、技术部录入;
- 配合“物料清单审核流程”,上线前走审批流程,防止随便改动影响现场发料。
2. 配置清晰的工艺路线数据
ERP 系统里一般会有一个“工艺管理”模块,叫 Routing 或 Routings,用来定义产品的制造路径。它是对接 MES、排产、工时绩效核算等功能的关键数据。
关键点:
- 工序定义清楚:每道工序配有编号、名称、设备、人工/自动标识;
- 每道工序的作业标准:系统中要记录标准工时、默认设备、工艺说明;
- 工艺路线与 BOM 匹配:比如某产品要电焊,那 BOM 中就必须有焊条、电极等耗材;
- 支持多版本工艺路线:老产品用 ROUTE-A,新产品走 ROUTE-B,支持多路线共存;
- 与设备台账关联:每道工序的设备,在 ERP 系统中要能找到设备ID、产能、维护状态等。
实际操作建议:
- 在 ERP 的“工艺管理”或“生产基础数据”模块维护每个产品的 Routing;
- 系统支持按产品、按订单指定 Routing,避免系统默认“走错路线”;
- 配合“作业指导书”等附件上传模块,现场作业人员也能从系统调出作业标准。
3. 用系统编制和跟踪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是 ERP 里最动态的一部分,通常出现在“计划管理”“主生产计划(MPS)”或“生产订单管理”模块中。
它是企业连接市场订单 → 工厂作业之间的关键桥梁。
关键点:
- 计划基于订单和库存自动生成:通过 MRP 功能,根据 BOM 用量、库存水平、采购周期等自动生成“生产建议单”;
- 多级计划分解能力:先出主计划(MPS),再出工单、再到工序排产、班组排班,形成一条计划链;
- 和销售系统联动:订单变更自动更新对应计划,系统提示重新排产;
- 和物料系统联动:物料到货不及时,系统自动预警“计划延期风险”;
- 计划进度跟踪:生产计划执行到哪一步,和实际工单进度做对比,有偏差系统提醒。
实际操作建议:
- 建立“销售订单驱动计划”的模式,用订单触发生产排程,计划实时更新;
- 系统设定“锁定期”和“滚动期”,防止计划反复改,影响现场执行;
- 通过 ERP+MES 打通生产计划与现场执行,系统自动回传生产进度、良品率等数据,形成闭环。
4. 建立三类数据之间的系统内关联关系
这三类数据不是孤立的,在 ERP 系统里要有明确的“引用关系”和“触发逻辑”。
比如:
- 生产计划生成工单 → 工单自动引用 BOM + 工艺路线;
- BOM 版本更新 → 提醒计划部门重新评估排产;
- 工艺路线变更 → 自动影响标准工时、排产节拍、设备匹配;
- 一个产品在 ERP 里要同时关联: 主物料编码(成品编码) BOM 结构版本 工艺路线ID 标准产能参数 生产节拍信息
只有这样,ERP 系统的“生产模块”才能真正协同起来,而不是“数据都录了,但没人知道谁管啥”。
5. 配合权限管控 + 流程审批,建立数据的“安全边界”
系统里数据再清晰,如果谁都能改,那后果比没系统还糟糕。
建议在 ERP 中设立以下机制:
- 数据维护责任分离: BOM 由工程/技术部门维护 工艺路线由工艺工程师维护 生产计划由PMC或计划主管负责
- 变更审批流程: BOM、Routing、计划单等一旦改动,必须走“审批流程”,系统留痕;
- 只读与只写权限分离: 普通员工只能查看,不能编辑; 系统设定“锁定字段”,关键参数不允许随便修改。
搞清楚 BOM清单、工艺路线、生产计划,不只是为了系统能跑通,更是为了让企业的产品结构、制造流程、执行节奏三条线拉齐,形成闭环。
很多制造企业系统上了,流程也建了,问题还在反复暴露,根本原因往往不是“工具不行”,而是底层数据逻辑没打通。BOM不准确,成本就算不准;工艺路线不清晰,生产就跑不稳;计划排得再细,没有基础数据支撑,也落不了地。
所以,与其盯着排产工具怎么调、MES哪个模块更先进,不如先回头看看:三类核心数据有没有标准化、版本有没有统一、部门之间有没有对得上口径。数据清了、逻辑顺了,系统才能真跑起来,效率、质量、交付才能一起提升。
制造数字化,永远不是“装个系统”就完事,而是从这三张数据表开始,把业务打实,把基础打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