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选定一个题材,用100台国产老相机拍摄100个胶卷(尽量是相机不重复)。然后把相机送给有缘人(也就是进入我镜头中的人),最后形成一篇文章,包括几项内容:
1、相机介绍;2、拍摄过程;3、有缘人的情况。
我把这个题材定性为“百台老相机赠送”,接下来它会重新回归大众,或许再也不会有被拍摄的机会但会被人收藏,或许被损坏和遗弃,这是工业化产品的最终宿命,但是我会努力把它拍好,写好它的故事。
百台老相机赠送之九十一:太湖205相机
生产年代:1975年。机身号:--,镜头号:811223
一、相机介绍
太湖205相机,是武汉照相机厂在1975年推出的。它有三种款式,但整体变化不大,也是和凤凰205(也叫海鸥205或上海205)“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上照二厂在六十年代中后期,研制成了一款上海205旁轴相机,只是少量的生产就停了,然后把整个生产线再带一部分工人内迁了,到了江西上饶的大茅山深处重新建厂,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江西光学。
这条205生产线到了江西后,继续生产这款相机,开始也使用上海的品牌“海鸥205”的名号,但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不再被允许,就买断了一家江苏小厂的“凤凰”品牌,也有了后来的“江西凤凰”相机。
那个时期,国产相机都喜欢用飞翔的鸟做品牌,还有“孔雀”、“百灵”、“海燕”、“山鹰”、“鸿雁”,甚至“神龙”、“天马”等,希望自己飞起了。
应该说海鸥205(凤凰205)相机确实非常出色,特别是它的四片三组天塞镜头,成像优异,在当年的旁轴相机中独占鳌头,名声显赫,最紧张时全国都缺货。那时的凤凰相机牛,就连生产生产凤凰205相机的江光厂人,也觉得很牛。
海鸥205相机的一枝独秀,也使其他厂家跃跃欲试。
那个时候讲究团结协作,计划经济没有彼此的竞争和技术保守,这套205相机的知识产权没有人强调,图纸也是共享的,于是也就出现了好几款205。它们的技术性能基本都是一致的,仿佛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使用的完全是一张图纸。
但我个人觉得,205相机图纸的分享应该是从“母厂”,也就是上海照相机二厂流出的,因为这一时期,上海照相机厂是最大度和开放的,他们的海鸥双反系列几乎是满足了全国的需求,仿海鸥4B的相机甚至有十几家,而已经放弃生产的205相机,又何尝不可以支援各地呢。
但这一时期135相机,还没有得到市场完全的重视和认可,主要是街头彩扩业没有发展起来,小底片拍摄方便,后期制作还是需要有放大机来配合的,比较麻烦和不好承受,不如120底片可以直接印像。
海鸥205相机虽然放弃了技术上的独揽,但也是只有太湖205、佳丽-1型、友谊等几种相机厂家有兴趣,完全拿来图纸生产,其中太湖的产量较多,其它都是少量生产,而友谊205相机最少,现在的收藏价格也不菲了。
二、拍摄过程
我把这台太湖相机,也带到了云南,使用了400度的胶卷,结果最后冲洗的胶片颗粒特别的粗,不知是胶片原因,还是冲洗的原因,但肯定不是拍摄和相机的原因。
这台相机送人,起初时我还有点舍不得,因为我对于国产相机的情结深厚,早年也收藏了不少国产相机,这台太湖205就是其中之一,已经二十多年了。
当我有了拿100台国产相机送人时,首先想到的是送重复的品种,也就是我收藏的多余品。
但操作起来,我发现很多相机都是坏的,无法胜任。我送相机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能使用,结果我发现很多早年的藏品不能使用了,有的是原来就有问题,有的是“放”坏了,无法承担我要做的“项目”了。
最后不得不四处“讨要”,好在我人缘还不错,有很多收藏相机和经营老相机的朋友,他们给了我很多。结果还是不够,就动用了一部分不在赠送计划内的“库存”了,这台太湖205就属于这种。
凤凰205相机的使用方法都很熟悉,这款也就一点不陌生,整个操作也是完全一样的。
装上胶卷,然后就一张张的拍摄,这感觉仿佛回到了从前。我早年使用过海鸥4型双反,对于曝光也心里有些数,所以也就凭感觉估计组合EV值。但这是400度的胶卷,还有些把握不准确,最后出片有过爆之嫌。
自藏相机
三、最后结局
这台相机我最后送给了剑川县的好朋友唐晓明。
他是我在剑川县最早认识的朋友,也是来往最密切和合作做事情最多的人,我这里所说的合作,就是通过他,我在老君山做助学公益,一做就是八年,先后帮助了十几名贫困孩子读书。
我这些年多次到云南剑川,除了这里的民风民情,令我好奇,对我有吸引力,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这里有十几位需要帮扶的孩子和家庭,让我牵肠挂肚,通过帮助他们,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和国家的另一面,实实在在的了解贫困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了什么,而我们所作的帮扶又能解决或者改变他们什么。
正是因为唐晓明的引荐与参与,让我们虽然面对很多困难和不解,却依然有信心和决心把这些做好,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大山深处少数民族的困境与文化羁绊,看到了贫穷的本质,也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与见识和观念的改变对于孩子,以及贫困家庭的重要性。
我自2014年开始关注贫困孩子的读书,历经云南、四川、贵州、青海、辽宁等几个省,直接关注与资助的孩子超过两百人,但是深入最持久和投入精力最多的,还是云南剑川老君山,这主要是因为唐晓明的帮助与协助,可以最深入到孩子的家庭与学校,和孩子们坦诚相待,让我看到了贫困最真实的一面,也感受到了助学的快乐与满足。
感恩唐晓明,感恩一路同我做公益的人们。
胶卷与冲洗均为沈阳孔德锋提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