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们,今天刷手机看到个视频,峰飞那个“凯瑞鸥”无人机在海上风电平台来回飞,93公里只用了32分钟,比船运快10倍!
说实话,我当时就懵了,这进度也太快了,去年还觉得低空经济是PPT里的东西,现在连风电维修都上无人机了,国家发改委还砸了2000亿超长期国债和200亿专项基金,民航局更狠,说2025年底前要实现“一键申请、2小时审批”飞行。
但你别急着上头,朋友圈里全在喊“错过等十年”,我总觉得这里头水分不小,咱得扒扒看。
先说说低空经济到底是个啥? 不是随便整个无人机上天就算数,它指的是1000米以下空域的那些事儿,特殊情况能拉到3000米,包括无人机、eVTOL这些飞行器的制造、飞行、服务全链条。
按一些机构的说法,这行业像个金字塔,最顶上的是飞行器制造和核心应用,比如大疆的无人机或者顺丰的物流;中间层是空管系统、起降场这些基础设施。
最底下才是文旅、数据服务这些边角料。 可问题来了,70%的企业挤在最底层卷,真正赚钱的核心层,普通人根本摸不着门。
政策这块儿最近热得发烫,2024年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31个省份都把它塞进了发展规划。 深圳、苏州这些地方更积极,10月1日低空经济促进条例就生效了,敦煌那个“空中看敦煌”项目,飞12分钟收398元,结果周边民宿收入半年涨了35%。
但政策归政策,具体细则还悬着,比如空域分类管理才刚起步,黄迅教授团队在《自然》上发文章说,安全测试标准不统一可能引发事故。 所以你看,热闹背后一堆坑。
技术上的事儿更让人头疼。
还有『芯片』和软件,无人机的主控『芯片』基本被高通、『英伟达』垄断,设计仿真软件更是欧美厂商的天下,国内企业只能做点中低端活儿。 中直股份能造AC313A直升机,但民用市场拼不过进口,就因为经济性差一截。
应用场景倒是五花八门,物流配送算是最成熟的了。
可这行门槛高得吓人,要有无人机执照,还得申请航线,顺丰砸那么多钱也只敢在偏远地区试点,城市空域根本轮不到小公司。
农业植保也是个例子,极飞科技说无人机能让一人管3000亩地,农药用量减30%,但实际操作中飞手培训不足的话,效率可能打对折。
低空旅游最近火得不行,敦煌项目排队排到爆,但你别以为谁都能分蛋糕。 中信海直提供直升机,复星旅文建起降场,景区负责引流,三方分成。
普通人想插一脚? 建个起降场就得几百万,还不如琢磨给景区拍短视频引流,或者卖点空中拍摄支架之类的周边产品。
说到人才缺口,现在全国持证飞手不到10万人,CAAC执照加了动态视力和北斗导航认证,月薪能到1.2-2万,比白领还香。 可考证不容易,无证黑飞最高罚10万,培训机构的学生都排到2025年1月了。
资本层面看着热闹,2024年低空经济投融资161起,76.4%集中在飞行器制造,但近半数企业还在A轮以前,商业模式都没验证。 有些公司被骂是“组装厂”,比如某头部企业宣称年省工时超1万小时,实际却因系统故障效率大跌。
二级市场更惨,70家上市公司里超半数没实现盈利增长,核心环节普遍亏损。 所以别信那些估值神话,Joby Aviation拿到丰田投资后冲上60亿美元💵,可适航认证延迟让它交付计划一拖再拖。
基础设施的短板也挺要命。 全国通用机场才449个,只有美国的11%左右,低空空域利用率不足30%,而且分布不均。
通信导航这块儿,5G-A通感一体化还在试水,ADS-B系统推广成本高,中兴通讯这些企业都在找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民航局说要建低空三维『数字化』空域系统,但整合不同领域的空管信息难度太大。
最后说说那个争议:低空经济到底是风口还是泡沫? 赛迪研究院说2023年市场规模5059.5亿元,2030年能到2.5万亿。 可现实是,eVTOL适航认证要过TC、PC、OC三重门,还没企业走完流程。
无人机在农林领域普及了,但载人飞行安全性还没经过充分验证,洪果在中信建投的报告里提到,一出事故就可能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所以现在入局的人,是真看好还是被资本忽悠了?
你觉得低空经济这波热潮里,是飞手证更靠谱,还是做配套服务更能活下来? 评论区唠唠,说不定能撞出点真东西。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