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历史修复,为拥有四百年历史的云南通海高台民俗开启了数字赋能下的创新探索。这项以孩童登高演绎历史神话为特色的民俗,在通海当地仍拥有深厚的群众传承基础。如今,通过AI与VR技术的深度融合,它正探索“非遗+科技”的活态传承新路径。
通海高台现场表演。
艺术家朱婉蓉利用AI生成技术,系统性修复了1993至2014年间的高台影像资料,使尘封的静态照片重现动态生命力。七个历史场景得以“复活”,观众可沉浸式感受昔日的乡土巡游盛况,非遗文化由此从历史注脚转变为“现在进行时”的影像剧场。
2025年通海高台公益展《时空中的非遗记忆与重生 - 高台之上》现场。
对于生于云南、现居伦敦的朱婉蓉而言,通海高台巡游承载着她深刻的成长记忆。她积极运用3D建模、数字服装设计、交互编程、动态捕捉等新媒体技术,为这项扎根乡土、富有生命力的民俗艺术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朱婉蓉在英国伦敦OOTFest25 (UN)SEEN艺术节现场接受外媒采访。
在VR作品《通海高台2066》中,每个角色均被重新设计了融合戏曲脸谱、数字时尚与当代美学的虚拟服装与妆容。该作品让观众在虚拟场景中自由探索,体验站在传统高台上的独特视角。这种深度交互设计,使非遗成为可亲身参与的文化副本,有效拉近了年轻群体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非遗的活力
既根植于
代代相传的民间沃土
也蕴藏于
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之中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正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讲述自己的“非遗”故事
... ...
供稿 | 办公室
审核 | 罗雪倩 段双妹 黎 程
编辑 | 曾晓姝
捐出一元钱
参与云岭青春扬帆基金”公益活动
温暖一个心房
传递一份力量
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爱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