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 探测器以每小时 5 万公里的速度首次掠过冥王星,传回的照片让科学界震惊:这颗遥远矮行星的表面并非死寂。
尤其一座巨大冰山在氮冰平原上留下了清晰的移动轨迹,仿佛在 “行走”,其形态与移动痕迹引发热议,难道冥王星的地质活动比人类想象的更活跃?
这座会 “走路” 的冰山位于冥王星著名的 “心脏” 区域 ,汤博区,这片赤道附近的广阔区域因形似心形得名,其中史泼尼克平原尤为特殊:覆盖着反射率达 90% 的氮冰,表面光滑年轻,几乎没有陨石坑。而 “行走” 的冰山就诞生于此,它的移动并非神秘力量推动,而是源于冥王星独特的地质结构。
科学家解释:冥王星地壳 98% 由固态氮构成,质地类似柔软的冰沙,而非坚硬的水冰。其内部存在放射性物质衰变释放的热量,使地下氮冰如同 “沸腾的海洋”,高温氮冰上浮、低温氮冰下沉,形成持续流动的 “氮冰洋流”。
而冰山由地壳裂缝喷出的水在零下229°C 极寒中冻结而成,密度小于氮冰,因此能像船一样在氮冰海洋上缓慢漂移,留下长长的 “拖痕”。
这种活跃的地质运动并非偶然。研究认为,史泼尼克平原可能是冥王星与其他天体碰撞后的遗迹,撞击形成的巨坑被内部类似 “岩浆” 的液态物质充,随后迅速冻结,形成了如今光滑的氮冰表面。而内部热量持续引发的物质循环,让这片区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
尽管表面活跃,冥王星的环境依旧极端恶劣:距离太阳 59 亿公里,太阳光强度仅为地球的 1/1600,平均温度零下229°C,空气会被冻成固态;轨道倾斜 17 度,绕太阳一圈需 248 年,人类一生都无法见证它完成一次公转。2006 年,它因轨道与其他天体交叉、未能清空轨道区域,被降级为矮行星。
探索这样的 “冰封秘境” 难度极大:探测器需依赖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提供能源和热量,普通太阳能板在此完全失效;机械部件的润滑油会瞬间冻结,必须使用特殊材料;59 亿公里的距离导致信号传回地球需 4.5 小时以上,探测器必须具备高度自主运行能力。
不过,冥王星的 “活跃” 也为太阳系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它表面的移动冰山、年轻的氮冰平原,都证明柯伊伯带的天体并非一成不变的 “冰封化石”。而相比之下,木星和土星的卫星拥有液态水或大气层,被认为更可能存在生命迹象,NASA 已计划向木卫二发射探测器,探寻冰层下的生命痕迹。
从 “会走路的冰山” 到 “冰封心脏”,冥王星的每一个发现都在刷新人类对太阳系边缘的认知。或许在这片极寒与黑暗中,还有更多地质奇观等待 “新视野号” 后续传回的数据去揭晓,毕竟,宇宙的神秘永远比想象中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