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生活中那些令人皱眉掩鼻的瞬间吗?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味、化工厂的工艺废气、养殖场的畜禽异味……这些“卡鼻子”的恶臭气体,曾是困扰众多行业的痛点,也是环境治理的难题。
今天,一项名为“官能团接枝改性纤维净化恶臭气体技术”的创新成果,因其卓越的效能,正式入选2025年《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鼓励类),成为该目录中仅有的两项恶臭气体治理技术之一!这份沉甸甸的国家级认可,背后凝聚着一个团队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求索。
故事起点2005:五颗赤子心时间回溯到2005年,留学归国的赵亮带着一个朴素的愿望——用科技解决环境难题。他拉着四位刚毕业的本科生,在一间充满岁月痕迹的实验室里组建了“反应性高分子研究室”。
实验台就是办公桌,五个人挤在有限的空间里,白天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夜晚在实验台前通宵奋战。失败是家常便饭,有时连续几周的实验数据都不理想,但没人说过放弃。“屡败屡战”四个字,成了他们青春最鲜明的注脚。
恶臭气体治理
那时的他们或许没想到,这盏陋室里的灯光,将照亮未来二十年的环保征程。
官能团接枝改性纤维净化恶臭气体技术的成长历程1、跨越国界的智慧接力
科研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团队敏锐地意识到,想要突破技术瓶颈,必须打开国际视野。研究室很快将目光投向国际,并且主动联系上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物理有机化学研究所,与其达成了一场跨越国界的长期合作。
团队聘请了在功能纤维材料领域经验丰富的A.Bilduykevich院士作为首席顾问专家,有时通过视频会议跨越时空的在线指导,有时不远万里亲临实验室悉心点拨。研究室也先后派出两名骨干远赴白俄罗斯学习深造,一场跨越国界的智慧接力就此展开。
这场持续多年的国际合作,像一道桥梁,让团队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官能团接枝改性纤维净化恶臭气体技术
2、十年磨一剑的材料矩阵
十年光阴弹指而过。到2015年,研究室的成果架上已整齐陈列着9大类、28种功能材料——它们如同精心锻造的“兵器”,目标直指水质净化、恶臭气体吸附分离、抗菌除臭等环境难题。这为日后技术的腾飞埋下了最坚实的伏笔。
然而,科研如同翻越崇山峻岭。当你以为攀上高峰便是终点,却发现眼前是更辽阔更崎岖的“无人区”。材料研发的成功,仅仅是漫长征程的新起点。如何让实验室里的成果走出象牙塔,真正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这道“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鸿沟,成了他们接下来要攻克的难关。于是这群追梦人,再次踏上寻找产业化出口的艰难求索之路。
3、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技术走向绿水青山
当材料的产业化路径终于被打通,新的使命随之而来:面向市场,服务用户。团队深入一线,为不同行业的痛点“量体裁衣”,定制恶臭气体净化示范装备。
“一群人,一条心,一个梦。”凭着这股信念,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被成功打通!一个又一个示范工程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污水处理厂刺鼻的污泥味被驯服,化工厂恼人的工艺废气被吸附,养殖场的畜禽异味被有效控制……“近零排放”的处理效率,让用户惊叹,更让团队欣慰。他们用技术,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困扰众多行业的“卡鼻子”难题。
官能团接枝改性纤维净化恶臭气体技术
荣光时刻:载入国家战略的里程碑!2025年,对于这个深耕二十载的团队,注定是意义非凡的一年。研究室正式更名为“环境功能材料研究室”,名称的转变,标志着研究方向的进一步聚焦——一切为了“环境”。
而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团队二十年心血结晶——“官能团接枝改性纤维净化恶臭气体技术”,凭借其卓越效能,成功入选2025年《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鼓励类)!要知道,在浩如烟海的污染治理技术中,它成为了当年目录中仅有的两项恶臭气体治理技术之一。这是国家对这项自主创新技术的高度认可,是对团队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的最好褒奖。
站在新起点,整装再出发!
二十载风雨兼程,从五人陋室起步,到技术载入国家目录。这份荣誉,是终点,更是起点。环境功能材料研究室的追梦人们,已然整装待发。下一个十年的征程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将带着这份荣誉与责任,继续深耕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用更先进的技术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清新空气。
下一个十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