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云南洱源凤翔书院前院化身为一片童趣盎然的科技文化长廊,见证了天津大学“一路生花”科技文化实践营的结营仪式。在这个温暖的夏日,来自天大的师生与凤羽镇的孩子们共同庆祝着这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接力。
“北洋堂前花似锦,今朝开向彩云南!”当天津大学的校歌通过自制电子琴的旋律流淌而出,孩子们用黏土捏成的“海小棠”与白族凤凰一同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展览上更是充满了各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营员们的作品,如拓印手绢和微型地貌模型,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也传递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
天津大学团委书记李一昂回顾了这12年的坚守与努力,强调了两地之间的深厚情谊:“从天大到凤羽,3000公里的距离隔不开两地的情谊。”洱源县副县长朱芳群也用一组数据展现了校地间的深厚情谊,强调天津大学不仅带来了知识,更是点亮了乡村的未来。
在结营仪式上,天津大学EMBA校友会副会长施红梅捐赠了62000元的公益款项,助力24名中小学生和乡村教师。她的致辞引发了全场的热烈掌声,表达了对孩子们未来的美好祝愿。
“原来细胞像个小宇宙!”营员代表赵婷的分享引起了共鸣。她回忆起参加天津大学暑期营的经历,感慨万分。这次实践营创新推出“科技+文化”课程,帮助孩子们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从仿生学到微生物实验,营员们在课堂上获得了无数的启发与成长。
结营仪式的高潮是证书颁发,全体78名营员顺利结业,其中25名营员荣获优秀营员,施桦敏作为高中奖学金获得者,更是成为了未来的希望。施亮星教授总结时感慨:“十二年前埋下的种子,已长成滋养一方的绿荫。”
在“姑妮姆合唱团”的霸王鞭舞中,结营仪式圆满落幕,白族儿女用舞蹈表达了对远客的祝福。此次实践营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旅程,更是天津大学百年精神的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希望。正如孩子们所写:“我要成为像老师那样的人。”这一句话,承载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