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国交通部长的一番话引发了全球无人机产业的风暴。肖恩·达菲在记者会上提到“领空控制权给中国”,这一言论震动了全球科技出口的局势,尤其是美国的无人机市场。数据显示,90%的美国市场份额已经被中国企业所占据,而根据《金融时报》8月6日的调查,今年全球无人机的出口量中,中国品牌的占比高达73%。如今,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已经深入美国普通消费者和各大企业的日常生活,成为市场的重要一环。
8月5日,达菲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罕见地将无人机技术的优势与国家领空的主权问题挂钩。他表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90%产品来自中国,这意味着“领空控制权已经掌握在中国手中”。并且,他明确指出“这种局面必须改变”。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了美国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CNN、路透社等媒体纷纷追问,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美科技竞争的焦虑已经达到了顶点。同时,社交媒体上的美国网友也开始提出疑问:“美国自己的无人机企业到底去哪儿了?”“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到底有多强大?”
达菲的言论不仅引发了媒体的跟进,还激发了美国无人机监管政策的变化。他提出要取消超视距飞行审批,要求所有商用无人机都必须安装防撞系统,并且操作员必须持证上岗。虽然这些新规的表面目的是推动美国创新的“解封”,但实际上,政策的核心矛头直指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美国商务部自2025年起,便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大疆等中国无人机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尽管如此,中国的无人机依然牢牢占据了美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国内厂商努力追赶却因技术差距、成本问题及产业链劣势而始终难以撼动中国品牌。
达菲提出的“领空控制权”论调在中国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的科技媒体指出,领空权是国家对自己空域的完全主权,而消费级无人机的使用者主要是美国民众,根本不存在所谓“将领空交给中国”的问题。无人机并没有自主意识,它们无法主动侵入美国的空域,因此这一说法根本无法成立。
然而,美国的尝试要缩小与中国无人机的差距却进展缓慢。为了追赶中国的领先地位,美国国会在今年通过了一项无人机专项拨款,金额高达320亿美元。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公司进行技术突破。然而,短期内美国依然难以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美国制造商在无人机的核心部件如芯片、电池和马达等方面严重依赖中国,尽管它们能够生产样品,但在量产能力、成本控制和价格优势上仍远不及中国同类产品。
美国政府的新规试图打破中国主导的市场格局,达菲提出取消“逐案审批”,放宽无人机的超视距飞行限制,官方预测到2026年,美国的商用无人机市场可能会翻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但业内对这一预测持怀疑态度,许多专家认为,美国无人机制造商依然面临着供应链问题,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短缺使得它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更重要的是,市场的消费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农业、警务、气象和物流等行业的用户已经习惯了中国无人机的高性价比和耐用性,许多人坦言换用美国生产的无人机“不划算”。
新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无人机商用的限制,但也大幅提高了准入门槛,如强制安装防撞系统、操作员持证上岗以及严格的数据安全要求。这些规定表面上是为了提升安全性,但实际上却大大提高了企业和用户的合规成本,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因此被迫退出市场。有人担心,美国政府强行推行这些标准,不仅无法解决本土企业的技术瓶颈,反而可能加剧中国品牌的市场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全球无人机市场的发展并不以“美国制造”为唯一标准。世界各地的用户更关注无人机的实际性能和性价比。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无人机的出口量在巴西、南非、东南亚等市场的同比增长达到了28%,而美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出现了下滑。美国试图通过政策打压中国企业,但全球用户的需求和实际利益仍是决定市场格局的关键。
美国政府的遏制策略并没有放松,2025年以来,针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尤其是无人机、通信设备和半导体行业,出台了一系列实体名单和技术管控。然而,中国并未采取报复措施,而是加大了自主研发的投入,借助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整合,大疆、零度智控和极飞等中国无人机制造商进一步巩固了全球市场的地位。即使美国限制了中国企业采购核心部件,中国仍然能够通过自主创新弥补不足。
在贸易谈判的桌面上,中美之间的博弈愈发激烈。美国政府不断施压,试图迫使中国做出让步,而中国则凭借市场韧性和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025年7月,大疆宣布将在墨西哥建设新工厂,以供应北美和拉美市场,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中国企业应对美方关税和政策壁垒的“绕道突围”。
特朗普计划访华的消息尚未落地,美国交通部长的“领空”言论却早早掀起了波澜。美国国内关于无人机产业未来的争议愈演愈烈。支持者认为,严控中国无人机进入是保障美国国家安全的必要举措;而反对者则质疑,为什么美国企业不能制造出同样具有竞争力、价格合理的无人机?
美国无人机新政的出台,引发了行业协会的广泛担忧。许多机构认为,新规可能会迫使更多创新型企业退出市场,美国农业协会也在8月初发布报告,表示农场无人机的采购预算将因新规而上升,最终将由消费者承担额外费用。而中国科技界则坚决回应,认为中国无人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优势,使得美国的禁令无法改变这一现实。
全球无人机产业的主导权,最终由用户投票决定。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用户,尤其是农场主、快递公司和电力巡检团队,更看重无人机的实用性、耐用性和性价比。而美国的政策标准,无法阻止全球用户根据实际需求做出购买决策。今年7月,全球最大物流公司联邦快递再次在北美签下了中国无人机的采购大单,德国邮政、法国国家电力和巴西棉农协会等也纷纷选择了中国品牌。美国若单靠政策调整来改变市场格局,恐怕会面临极大的现实挑战。
全球无人机产业的竞争进入了新一轮的洗牌阶段。美国的政策变化暴露了其产业链短板的焦虑,而中国企业则依靠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不断深化市场渗透,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格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8月的数据,中国在全球无人机产业链中的贡献率已达62%,而美国仅为21%。美国要实现自主可控,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并进行彻底的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