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工业,会是未来城市的模样吗?
城市规划者说,发展都市工业,将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学者认为,都市工业是让创新回归都市。那对普通人来说,都市工业意味什么?
万睿科技团队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艺术装置。
01
科技创新企业,选择城市中心
汉阳光明中心写字楼的36层,武汉万睿科技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最近档期很满——要参加运动会,还要抽空拍短剧。
2023年10月落户武汉的万睿科技,团队不过2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 眼下,武汉万睿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孙博,正带着团队自主研发的养老陪护人形机器人,参加本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这款机器人将于9月正式面市。
回到武汉后,机器人还要出演团队筹备的一部科幻短剧,年底上线……
虚拟拍摄空间。孙博供图
2023年企业产值2000万元,2024年产值5000万元,今年产值预计破亿元,实现翻番。“我们的设计研发、组装调试,都在光明中心写字楼完成。”
这栋写字楼有何特别之处?这几天,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汉阳四新片区的大楼所在地,周边被居民小区环绕,充满着生活气息。楼下,共享食堂、便利店、咖啡店林立。正值暑期,有附近居民带着孩子在写字楼下的小公园里纳凉。
记者在写字楼内的楼层索引里看到,除了万睿科技,还有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汉阳科创院、汉阳投发集团、康明斯、数澜科技等央国企、世界500强、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产业头部企业入驻。
官方信息显示,楼宇招商的重点是引进科技、互联网、金融、制造等与AI深度融合的企业。
无独有偶,今年,还有一个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将落户武汉数创大厦,这栋大厦位于武昌,也在内环核心。其中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坦言,人形机器人产业是一个开放产业,具备极强的链接能力,中心城区往往是教育、文化、商业、金融产业的核心承载地,具备与人形机器人形成“1+N”的产业放大效应。
新趋势与人们的固有印象不同——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选择城市中心,而非远郊。
“都市工业的重点在于都市性。”在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周阳看来,由于土地和空间资源稀缺,都市工业以工业上楼和楼宇经济为主体,向天空要生产力,产业普遍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效能、高利润特征。
放眼全球,在很多城市,科技企业都以更柔软、更社群、更服务化的形态,重新回到城市,创新集聚区从城市郊区转移到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区域。
“本质上,这也是顺应创新回归都市的趋势,破解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的重要抓手。”周阳说。
02
研发生产销售“一楼通达”
制造的未来如果真的可以留在城市,应该如何留、留成什么样?
洪山区做了一个探索。几个月前,洪山北港工业园新建的6栋工业大厦陆续竣工了。
这个工业园内,天辉产业园开展了一次“工业上楼”试点——拆除原低矮厂房,建设20余层的高楼垂直厂房,实现研发、生产、销售“一楼通达”。改造后的天辉产业园产业空间新增6万平方米,容积率从1.0提升至3.76。
改造前,园区的工业用地接近饱和,而新增工业用地稀缺且成本高昂,这让北港工业园的发展曾一度陷入停滞。
光明中心写字楼周围居民区环绕。记者蔡欣星 摄
通过对外取经和对内询问企业需求,园区如今还逐步探索出一楼一主导产业模式,引入上下游企业入驻。目前产业园生物医药类企业占比达47%,一栋楼就是一条链。
在武昌沙湖畔,72家双碳领域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汇聚在碳汇大厦。“房东”武汉双碳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和入驻“租客” 们不止于租赁关系。
去年“房东”承接了一个公共机构低碳减排节能改造项目,楼内多家来自不同细分领域的企业“租客”们协同完成了这个项目。
“上下楼的企业在各环节接单,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沟通时间成本大幅降低,楼内就能交流、交接项目进度。”“房东”和“租客”们都感受到了“1+1>2”的效果,上下楼真正成了上下游。
不同于流水线、标准化、低成本的传统工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在中心城区运营“新型制造”“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可能更有利可图。
去年,武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上楼”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工业楼宇200万平方米以上,新贡献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
“要勇于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建设全面创新的承载区、都市工业的示范区。”周阳认为,应该打破传统意义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的分野,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工业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让“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互相叠加增能。
记者| 蔡欣星
编辑| 姚昊
校对| 胡蝶
【来源:长江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