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开会录了音。
回去想整理成文字。
结果杂音太大听不清。
反复听了三小时。
才整理出半页纸。
或者采访客户时。
对方语速快。
你边录音边记笔记。
漏了一半重点。
事后想补都补不上。
记录这件事。
明明是为了省时间。
结果成了负担。
问题到底出在哪?
现在的录音工具,到底卡在哪了?
先说说大家常用的录音方式。
要么用手机自带录音功能。
要么下载个简单的录音APP。
这些工具只能干一件事:录声音。
录完之后呢?
麻烦才刚开始。
音质是第一个坑。
会议室人多说话杂。
户外有风或者背景音。
录出来的音频糊成一团。
想听清某句话?
得把音量调到最大。
耳朵都快炸了还听不清。
转文字是第二个坑。
手机录音APP基本没转写功能。
想把音频转文字?
得先导出文件。
再传到专门的转写软件。
还得花钱买会员。
关键转出来的文字错漏百出。
人名、专业词全是错的。
改一遍比自己写还累。
同步和分享更麻烦。
录音存在手机里。
换个设备想查看?
得用数据线传。
或者发邮件给自己。
万一手机丢了?
录音和没整理的文字全没了。
说白了。
现在的录音工具。
就像只有拍照功能的老年机。
能拍,但想修图、分享、存云端?
想都别想。
大模型时代,录音软件早该不一样了
其实呢。
这两年AI大模型发展这么快。
录音这件事早该智能化了。
我最近试了款叫“听脑AI”的录音软件。
才发现:原来录音可以这么省心。
它不是普通的录音工具。
更像个“智能内容处理平台”。
从你按下录音键开始。
到最后整理成能用的文档。
全流程帮你搞定。
举个例子。
以前开会录音+整理纪要。
我得开录音APP、记笔记APP、转写软件。
三个工具来回切。
现在用听脑AI。
打开APP按录音键。
实时文字就出现在屏幕上。
谁说话、说了什么、几点说的。
清清楚楚。
录完音自动生成摘要。
待办事项、关键结论都标好了。
直接导出就能用。
这才是大模型时代该有的效率工具。
不是多了个功能。
而是把整个流程都优化了。
这5个核心功能,才是真的解决问题
听脑AI最厉害的。
不是堆了多少功能。
而是每个功能都对着用户的痛点来。
我挑几个最实用的讲讲。
- 高音质录音:再吵也能听清人说话
普通录音APP录出来的音频。
环境音和人声混在一起。
听着费劲。
听脑AI用了大模型降噪技术。
不管是会议室十几个人说话。
还是户外有车流声。
它能自动把背景噪音压下去。
把人声拎出来。
录完之后听回放。
就像每个人对着你耳朵说话一样清楚。
我上周在咖啡厅采访。
旁边有人聊天。
以前这种环境录音基本废了。
这次用听脑AI录完。
回放时只有受访者的声音。
杂音几乎听不到。
- 实时转写:说的同时,字就出来了
这是我觉得最爽的功能。
按下录音键的瞬间。
屏幕上就开始实时显示文字。
说话人、时间戳自动标好。
比如开会时。
老板说“下周交方案”。
文字框里立刻显示“张总 10:23:下周交方案”。
你不用低头记笔记了。
专注听内容就行。
觉得重要的地方点一下屏幕标星。
后续整理直接跳转到标星位置。
以前我记会议笔记。
要么漏听内容。
要么字写得太乱回头看不懂。
现在看实时转写+标星。
会后整理纪要快了至少一倍。
- 智能摘要:不用通读全文,直接抓重点
录完音、转好文字。
最怕的是文字太长。
几百上千行根本不想看。
听脑AI能自动生成摘要。
它会识别内容里的关键信息。
比如会议里的“待办事项”“决策结果”“问题反馈”。
自动分类列出来。
还能提取核心观点。
比如“李经理建议优化产品包装”“技术部需在周五前修复bug”。
上周我录了个两小时的项目会。
转写文字有5000多字。
智能摘要只有300字。
但该有的重点全在里面。
我直接拿着摘要跟领导汇报。
领导都说“比你以前写的纪要清楚多了”。
- 云端同步:换设备也能接着用
手机里的录音文件。
最怕换手机或者手机坏了。
听脑AI有云端同步功能。
录音和转写的文字。
自动存在云端。
你用手机、平板、电脑登录同一个账号。
随时随地能看。
不用手动传文件。
也不用担心数据丢了。
我上周出差忘带电脑。
在高铁上用手机打开听脑AI。
直接把昨天的会议录音和摘要发给同事。
以前得等到了酒店用电脑导文件。
现在五分钟就搞定。
- 专业处理:直接导出能用的文档
转写的文字不是最终目的。
能直接用才重要。
听脑AI的文字编辑功能很实用。
你可以直接在APP里改错别字。
给文字分段、加粗重点。
还能一键导出成Word、PDF、TXT格式。
或者直接分享到微信、钉钉、邮箱。
以前我转完文字。
得复制到Word里排版。
调字体、分段、标重点。
至少花半小时。
现在导出时选“会议纪要模板”。
自动排版好,直接能用。
这3个场景,用了才知道多香
光说功能太抽象。
举几个实际场景。
看看它怎么帮你优化流程。
场景1:开会记纪要,从2小时变30分钟
以前开会。
我得带笔记本、开录音笔、手机记重点。
生怕漏了什么。
会后整理:
第一步,听录音1小时。
第二步,把听到的打字成文字1小时。
第三步,删改排版30分钟。
总共2.5小时。
现在用听脑AI:
开会时打开APP录音。
实时转写文字自动显示。
重点内容点标星。
会议结束。
AI自动生成摘要和待办事项。
我花10分钟检查错别字。
5分钟导出成Word。
总共30分钟搞定。
时间省了80%。
场景2:采访记录,不用反复听录音
我经常采访行业专家。
以前采访完。
得把1小时录音反复听3遍。
才能整理出采访稿。
遇到专家说专业术语。
还得暂停查资料。
半天写不出几百字。
现在采访时用听脑AI实时转写。
专家说的每句话都有文字记录。
专业术语自动识别(比如“大模型训练的epoch参数”)。
采访结束。
直接在转写文字上删减、调整语序。
1小时采访。
整理成3000字稿件只要1小时。
比以前快了两倍多。
场景3:上课/讲座笔记,复习不用翻本子
我周末偶尔去听行业讲座。
老师讲得快。
手写笔记根本跟不上。
漏了知识点只能干着急。
现在带手机去。
用听脑AI录讲座。
实时转写文字+标星重点。
课后AI自动生成“知识点总结”。
比如“第30分钟:AI大模型的三大应用场景”。
复习时直接看总结和标星内容。
不用翻厚厚的笔记本。
重点一目了然。
想试试?这3步就能上手
其实用起来很简单。
不用学复杂操作。
三步就能搞定。
第一步:选对录音模式
打开APP后。
根据场景选模式:
开会选“多人对话”(自动区分说话人)。
采访选“单人清晰”(突出单人声音)。
户外选“降噪模式”(压背景音)。
选对模式,音质和转写准确率更高。
第二步:录音时标重点
录音过程中。
听到重要内容。
点屏幕上的“标星”按钮。
后续整理直接跳转到标星位置。
不用从头翻文字。
第三步:用智能摘要快速出结果
录完音。
直接点“生成摘要”。
AI会列出待办事项、关键结论、核心观点。
如果需要完整文字。
点“编辑”改错别字。
然后导出或分享。
用数据说话:到底能省多少事?
我用了三个月。
记了些数据。
给大家参考:
时间成本:以前整理1小时录音要90分钟。
现在用听脑AI:实时转写(0分钟)+ 看摘要(10分钟)+ 简单编辑(5分钟)。
总共15分钟。
节省83%时间。
准确率:普通转写软件准确率85%左右。
听脑AI用大模型优化后。
日常对话准确率98%。
专业术语准确率95%。
基本不用大改。
同步效率:以前换设备传录音。
平均要20分钟(导出+传文件+导入)。
现在云端同步。
打开APP直接看。
0分钟。
最后说句实在话
现在很多工具都说自己“智能”。
但大多是加个小功能。
没从根本上解决流程问题。
听脑AI不一样。
它把“录音-转写-整理-同步-分享”串成了一条线。
每个环节都帮你省时间。
如果你经常需要录音、整理内容。
不管是开会、采访还是学习。
真的可以试试。
毕竟记录这件事。
本该是帮你省时间的。
而不是耗时间的。
现在大模型都这么成熟了。
别再用老年机时代的录音工具了。
试试听脑AI。
可能你会发现:
原来记录可以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