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就没这么起过。”看着人形机器人从倒地状态丝滑的原地起身,北京篮球协会副主席焦健非常惊讶。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前夕,国家速滑馆8月9日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与体育跨界活动,北京篮协副主席焦健、中国女篮队员张晓妮、北京四中青少年选手帅诏鸣等篮球运动员受邀走进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与最新研发的运动人形机器人展开了一场充满科技感的亲密互动。目前,各赛队基本调试完毕,静候即将开始的世界人形机器人比赛。
焦健正在操控人形机器人。 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摄
“天选陪练”情绪太稳定,机器人有望成训练重要伙伴
“来,我们跟三位嘉宾打个招呼。”随着工作人员的指令,一台机器人慢慢走到北京篮球协会副主席、青少年发展委员会会长焦健,前中国女篮队员、现从事后备人才培养的张晓妮,以及北京四中青少年选手帅诏鸣身前,之后抬起了右手,三位嘉宾见状依次上前跟它握手。
“我知道咱们祖国强大,没想到这么强大。”这是焦健来到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的第一印象。在赛队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他尝试操控人形机器人完成了定点射门动作。
焦健表示,这些机器人对从事体育行业的人帮助很大,可以在青少年篮球推广普及层面广泛使用,“有时候教练情绪会不太稳定,但机器人不会。而且只要充满电,他就能一直工作,可以说是‘天选陪练’。”
活动现场,华北电力大学“电力之光”战队和北京建筑大学“驰稳”战队进行了一场表演赛。
比赛全程采用AI自主决策模式,无需任何人工遥控。“球员们”以流畅精准的防守、突围、进攻、破门系列战术执行,以及摔倒后自主起身继续比赛的表现,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虽然是跨项目观赛,仍让焦健、张晓妮、帅诏鸣等人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震撼,并直言人形机器人篮球比赛或许很快就会推出。“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科技体验,”焦健称机器人展现出的运动能力让他对体育科技的发展有了全新认识,特别是它们在情绪稳定性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未来很可能成为运动员训练中的重要伙伴。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4日至17日在国家速滑馆正式举行。届时,这些经过严格训练的机器人运动员将在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共26项目上展开实力比拼,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最新成果。
各赛队调试完毕静候比赛,赛训基地服务多方需求
各赛队正在赛训基地进行最后阶段的调试。 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摄
7月初建成开放后,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就成了各赛队打磨技术的平台。一大早,北京信息科技大学I-Kid队队长高小松就和队员们赶到冰丝带,抓紧时间进行调整,赛前留给他们测试的时间不多了。
高小松介绍,大部分队伍目前都完成了决策阶段,这几天是最后的练习,下周一就开始外围赛了。今天的表演赛中,机器人多次碰撞倒地,有的还“受伤”被抬出场外,这也是人形机器人目前比赛的一个特点。高小松所在的赛队参加的是足球3V3项目,他说比赛中难免碰撞,尽量要确保两到三台机器人同时在场,这对团队协作是个不小的考验。
近几年,人形机器人发展非常快,机器人足球比赛也从2V2来到3V3,即将开赛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还将首次推出5V5。在高小松看来,以后很可能发展为11V11,无限贴近现实中的足球比赛。“现在机器人步态已经在尽可能模仿人类去活动、踢球,再通过通信进行决策,会很精彩。”高小松介绍,赛队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比赛,也想借机接触前沿技术,为之后参加Robo Cup(机器人世界杯)等国际比赛积累经验。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赵东伟向记者介绍,已有500个队次在这里训练,训练时长非常可观,不仅能提高成绩,也能增进各赛队间友谊。
赵东伟介绍,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赛后利用的问题,今后会继续承担各赛队训练,同时承接一些新的机器人产品测试。此外,更多机器人新技术会在这里进行验证,推动机器人未来迭代升级。同时,各赛队还可以在赛训继续收集一些数据,“机器人运动最核心的是数据,只有采集、分析了数据,才能更好推动项目发展。”赵东伟表示,基地之后也会承接公众科普任务,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群体进行大力宣传,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机器人,进而提升他们的机器人素养。
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编辑 张牵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