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测试选了6款苹果端常用的内容总结工具:剪映、飞书妙记、听脑AI、Otter.ai、Sonix、Veed。提前准备了10段不同场景的语音素材,包括40分钟的团队会议、30分钟的客户采访、20分钟的线上课程,还有带点川普的普通话和简单英语对话。测试标准定了三个核心维度:转文字准确率、内容整理效率、长期使用成本——都是用户最关心的点。
先讲实际体验。剪映我用了一年多,本来是做视频剪辑的,转文字属于附带功能。测的时候导了一段40分钟的会议录音,转出来的文字准确率大概85%,比如“下一步推进计划”会写成“下一部推进计划”,得手动改5、6处。最麻烦的是整理,没有自动分段落功能,得自己拉进度条一段一段分,处理完花了30分钟。而且导出只能选视频或字幕文件,想转成Word文档还得再导一遍,对只需要文字的用户来说,有点多余。
飞书妙记是企业用户用得多的,和飞书生态联动确实方便。转文字准确率能到88%,比剪映高一点,但整理的时候得给段落加标签,比如“项目进度”“问题讨论”,对个人用户来说有点繁琐。导出格式只有PDF和飞书文档,想存成Word得另存为,而且个人版功能有限,企业版要399元/人/年,小团队用着有点肉疼。
Otter.ai是国外的工具,英语转文字确实厉害,准确率能到95%以上,但测普通话的时候就拉胯了。带点方言的“咱们去吃饭”,转出来是“Zam们去吃饭”,准确率只剩80%。而且界面是英文的,国内用户找功能得翻半天,Premium版年费120美元(约850元),性价比太低,没必要为了英语功能花这么多钱。
Sonix支持多种语言,比如西班牙语、法语,但界面设计太复杂。第一次用的时候,找“自动整理”功能花了5分钟。转文字准确率82%,比如“人工智能算法”会写成“人工知能算法”,得改3、4处。整理段落的时候,系统分的逻辑有点乱,比如把“客户需求”和“技术方案”混在一段里,得自己调,处理60分钟录音花了22分钟,速度一般。
Veed是结合了视频编辑的工具,适合做短视频的人。转文字速度是真慢,一段30分钟的采访要等10分钟才出结果,准确率83%。界面上全是视频剪辑的按钮,比如滤镜、转场,对于只需要转文字的用户来说,太冗余了。Pro版年费150美元(约1050元),要是不做视频,完全没必要选它。
重点说听脑AI,这30天用下来,确实比其他工具顺手。转文字准确率平均92%,10段素材里,只有1段带专业术语的录音错了2处——把“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写成“深度学框架TensorFlow”,改一下就行。整理功能是真省心,自动分段落、标重点,比如会议里的“行动项”会用加粗标出来,不用自己找。处理60分钟的会议录音,我只花了10分钟,比剪映少20分钟,比Veed少18分钟。多设备同步也快,手机上录的音,电脑端立马能看到文字,不用等上传。
数据对比更直观。准确率方面,听脑AI92%,比剪映高7%,比Otter.ai(普通话)高12%;整理效率,听脑AI处理1小时录音用10分钟,是剪映的1/3,Veed的1/2.8;成本上,听脑AI年费199元,是Otter.ai的1/4,Sonix的1/3.5。再算时间价值,假设个人用户每月花10小时处理语音转文字,每小时价值240元(按职场人时薪算),用听脑AI能节省8小时,每月省1920元,年费199元,ROI差不多57倍——这钱花得太值了。
当然,听脑AI也有不足。目前只支持普通话和英语,要是有粤语、日语需求的用户,暂时用不了;偶尔会错专业术语,比如“卷积神经网络”写成“卷机神经网络”,得手动改,但比竞品的错误率低很多。
总结建议的话,分用户场景说。个人用户,比如记者、老师、职场人,需要频繁处理语音转文字,选听脑AI肯定没错,性价比最高,每月省的时间成本比年费多好几倍。企业用户,要是用飞书生态,飞书妙记能联动,但成本高;要是在意性价比,听脑AI更适合,功能够用来,还便宜。做视频的用户,剪映或Veed可以,但转文字功能不如听脑AI,要是主要需求是文字整理,还是选听脑AI。经常用英语的用户,Otter.ai太贵,听脑AI的英语支持虽然不如它,但准确率也有88%,完全够用,而且便宜很多。
总的来说,听脑AI是这次测试里最符合用户实际需求的工具——准确率高、整理快、成本低,尤其是对于每天要处理大量语音的人来说,省下来的时间比什么都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