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心脏、大脑发出的微弱磁场蕴藏着哪些健康密码?在近乎“绝对零磁”的环境中,能否探寻到宇宙暗物质或地球深部的奥秘?这些关乎人类认知极限与未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迎来了一场高规格的科学对话。
8月2日,由浙江省科协联合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共同主办的走近“国之重器”年度特别策划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数万名公众、科技工作者及媒体代表参与,共同探秘“零磁空间”的无限可能。
此次活动以“国之重器·洞见未来”为主题,通过顶尖科学家领衔发布、青年科学家深度对话等形式,生动而清晰地向公众揭示了“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的科学原理、核心突破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活动开始前,一批受邀公众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极弱磁科普展厅。在这里,他们通过互动展品和专业讲解员的介绍,深入了解了“磁”相关的科普知识,包括地球磁场的奥秘、无处不在的微弱磁场及其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性等。
展厅的“重头戏”——“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大科学装置的精密模型,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公众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零距离感受了这项“国之重器”的宏大构想与精妙设计,对即将揭晓的“零磁空间”奥秘充满了期待。
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房建成作了主旨演讲,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零磁空间”的概念、实现方法以及其在基础物理、材料科学及医学中的重要应用。房建成指出,“零磁空间”作为屏蔽外界磁干扰“绝对安静”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是探索物质本征性质、基础物理前沿(如暗物质搜寻)的关键平台。
他还着重展望了“零磁医学”的革命性前景,指出心磁图、脑磁图等技术凭借无创、超高灵敏度的特性,有望实现冠心病、癫痫等疾病的更早期、更精准诊断,并在癌症筛查、药物评价等领域展现巨大潜力。他强调,“零磁”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疾病诊断的精准度和早期发现能力,还可能帮助我们探索暗物质等宇宙奥秘。
房建成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用这双‘超级眼睛’,‘看’清人体最微弱的生命磁场,实现精准医疗;‘看’清宇宙最深处的奥秘;‘看’清地球内部的脉动。这是探索未知、造福人类的‘国之重器’!”
随后,在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科学家对话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极弱磁大科学设施总工艺师孙津济,杭州零磁设备公司总经理王亚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副研究员姜丽伟三位专家,围绕“解码‘零磁’:科学、技术与未来”展开讨论,探讨了该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面临的挑战及其潜在应用。
孙津济直面打造“零磁”环境的巨大工程技术挑战,分享了多层屏蔽、主动补偿等尖端技术如何协同作战,为科学探测创造“纯净”空间。
王亚翔结合实践,畅谈量子传感技术在零磁心脑功能成像设备研发与转化中的突破性进展,描绘了无创精准诊断改变未来医疗图景的愿景,称其为“破译人体疾病密码的新钥匙”。
姜丽伟则展望了超高精度地磁测量技术在深地探测、深海导航乃至基础物理研究中的广阔应用潜力。现场及线上观众积极参与互动,气氛热烈。
此次“走近国之重器”年度特别策划活动还纳入“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除了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走近国之重器”系列科普活动,还聚焦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省肿瘤医院重离子治疗项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这几个“国之重器”。
“国之重器”集群,铸就创新基石。 通过“走近国之重器”这一高规格、深科普的平台,浙江省科协架设起公众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桥梁。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全民科学素养,激发了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前沿科技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更清晰地传递出浙江勇担使命、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全球人才蓄水池的坚定决心。让这些支撑国家发展、引领人类未来的“重器”从实验室走向公众视野,正是为了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为浙江乃至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科技动能。
编辑: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