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山东华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在地热能源开发利用中,环网柜作为电能分配的核心设备,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局部放电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地热发电环网柜提供了精准的状态感知能力。本文以脉冲电流法为核心,解析该技术在新能源场景下的技术适配性与工程价值。
一、脉冲电流法的技术适配性
环网柜内部发生局部放电时,绝缘缺陷产生的电脉冲会沿接地路径传播。脉冲电流法通过高频电流互感器(HFCT)耦合接地线中的瞬态电流信号,可捕获频率范围内的放电脉冲。该方法严格遵循IEC60270标准,通过测量脉冲幅值、相位及重复率,实现对放电强度的量化评估。在地热发电场景中,设备内置的数字滤波算法可有效抑制地热环境中的电磁干扰。
二、多维度监测体系构建
现代监测设备采用分布式架构,在环网柜各相出线端部署HFCT传感器,形成立体监测网络。采集到的原始信号经24位ADC模数转换后,提取放电次数、最大放电量、相位分布模式等特征参数。结合边缘计算技术,设备内置的专家诊断系统可自动识别电晕放电、悬浮放电等典型缺陷类型,并生成设备健康指数(HI),为运维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新能源场景的应用优势
相较于传统定期巡检模式,脉冲电流法在线监测系统具备三大核心价值:其一,实现设备带电状态下的连续监测,避免因停电检测造成的发电量损失;其二,通过长期数据积累构建设备状态趋势曲线,可提前预警绝缘劣化趋势;其三,结合负荷数据与环境参数进行关联分析,能有效区分外部干扰与真实放电信号,降低误报率。在地热发电站等偏远场景中,该技术可减少人工巡检频次,提升运维效率。
四、系统集成与智能预警
监测终端通过LoRaWAN/4G网络将结构化数据上传至云平台,构建"端-边-管-云"协同架构。平台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设备进行画像建模,当监测到放电量持续超过基准阈值(通常设为500pC)时,系统自动触发分级预警机制。黄色预警提示关注设备趋势,橙色预警建议缩短巡检周期,红色预警则直接生成检修工单并推送处置方案,形成"监测-预警-处置"的闭环管理。
五、技术演进与行业趋势
随着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设推进,局部放电监测技术正朝着多参量融合方向发展。未来监测系统将集成温度、振动、气体分解物等多维度传感器,构建环网柜健康状态立体评估体系。同时,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将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模型的实时映射,为智能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在地热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该项技术将持续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技术保障。
结语:
地热发电环网柜局放监测设备的普及应用,标志着新能源设备运维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的转型。脉冲电流法以其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等技术特性,在保障地热发电系统安全运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该项技术将持续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