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象”拥有了猎豹的敏捷和蚂蚁的精准,会是一种什么场景?
在西青区张家窝镇的测试场地上,一台长14.4米、宽3.4米的“钢铁巨兽”轻松承载着300吨货物,像跳芭蕾一样完成爬坡、旋转、急转等高难度动作。这是天津一家专精特新企业研发生产的重载无人驾驶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最近,这家企业的最新产品亮相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引发海外客商的惊叹。
新质生产力成势处,创新发展劲头足。技术“上新”、产业“焕新”、存量“激活”,创新是制胜的关键变量。变量之变,在于能以自身之变撬动生产力向新提质。“变”出的是成色满满的增量,是可预期的未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市场”的演进周期大为缩短,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不断涌现。无人驾驶的汽车在港口穿梭,机器人楼上楼下忙碌,大模型出口成章、吟诗作对……这些以往科幻片里的场景已成为寻常景象,聚焦需求、促进融合,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可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化变量为增量,需要“有心栽花”。市场的痛点在哪里,创新的火花就在哪里迸发。在近日开幕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多家天津企业携首发新品亮相展会。“我们来比个心”,帕西尼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识别眼前人的动作,也能进行良好互动,这款产品搭载上智能灵巧手,能适配多种应用场景。场景所在,就是需求所在。找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结合点,将资源投向能解决真问题、满足真渴望的技术突破之处,好技术转化为产业链的新应用,新质生产力“水到渠成”。
在一种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中,有人才来实现创新,有应用场景支持创新,有政策保障创新,创新的种子自然能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是一种生态的重构。前不久,由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与市环湖医院共建的全国首个脑机接口综合临床实验病区启建,将利用脑机接口技术为患者提供疾病筛查、精准治疗、智能康复等全链条医疗服务。脑机接口技术从研发走向临床应用,并非技术的单点突破,而是金融赋能、场景开放、产业链协同等多方共促创新的结果。
当有人问发展的秘诀时,一位全国劳动模范答:“眼里盯着问题,心里装着成本,手里攥着创新。”向创新要动力,向产业要潜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势能更足、脚步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