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组织、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康威视”)牵头的《城市生命线物联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开题评审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对海康威视在全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中所做的努力,以及持续推进城市生命线智能化技术攻关的举措给予充分肯定。此次课题启动也标志着海康威视在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领域迈入新阶段。
开题会上,课题组详细汇报了城市生命线建设中广泛应用的三大技术路线,包括融合视频的多技术协同监测体系、多灾害耦合预警模型和多模态感知大模型;重点提及海康威视在城市防汛防涝、管线施工监测、燃气管网泄露监测等场景提供的解决方案。
海康威视智慧建筑业务部副总经理、课题负责人沈远介绍,依托海康威视在智能物联领域的技术积累,相关应用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为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在宁波,海康威视整合住建、城管等领域的物联终端设备,构建了较大规模的城市生命线视频融合平台。该平台以AI识别工程车辆位移等50多类风险事件,并为轨道交通、危房等重点场所定制智能监测方案,为浙江省域治理平台“浙里建”提供全域数据支撑。
在苏州,海康威视AI 多模态大模型与毫米波雷达产品深度结合,实时采集排水内涝点、管网运行、桥梁健康等数据;同时集约建设快处置平台、创新搭建再监管平台,形成“监测-分析-预警-处置-督办”的全业务闭环。
在四川广元,海康威视则以“1+1+N”体系构建城市生命线“智慧中枢”,布设308套智能井盖监测终端、加装多光谱火灾探测器,结合内涝预测模型实现灾情超前推演,风险响应速度预计提升约60%。
此外,在福建福州和河北保定,海康威视还聚焦燃气安全。在福州居民小区,海康威视部署了TDLAS激光甲烷监测仪,在燃气场站建立“视频+气体浓度”双复核机制,推动老旧管网监测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升级;保定则实现18.42万户农村家庭燃气监测全覆盖,并在工商业场所加装2000套防爆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助力河北省燃气安全全域物联示范区建设。
沈远表示,本次课题研究将聚焦四大突破:在感知层,基于TDLAS、毫米波雷达、多光谱技术,融合计算机视觉优势,研发一体化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布设及运维成本;在分析层,构建基于动态感知数据驱动的智能融合分析模型,提升风险预警精准度;在应用层,开发多模态大模型平台,实现管线施工破坏、燃气、排水、消防等场景的智能研判;最终在推广层面上,形成示范城市应用总结报告与推广建议,推动技术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的复制。
城市安全重千钧。未来,海康威视将继续发挥在智能物联和AI算法方面的技术优势,深耕城市生命线建设,持续突破行业痛点,推动技术成果的规模化落地,为城市安全治理的现代化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