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传承粮食储藏领域的匠心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勇担时代使命、追求卓越成长,8月5日,河南工业大学“粮安薪火,粒粒匠心”实践团走进学校储藏物昆虫标本馆,专访了在此深耕粮食储备行业多年的资深教授白旭光,聆听他与粮食储藏事业的不解之缘,探寻匠心传承的密码。
王殿轩教授
王殿轩,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粮油储藏专业,获工学学士,后分别在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河南工业大学标准化与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粮食储藏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储藏物昆虫及害虫防治科研及教学工作,专长研究储藏物熏蒸杀虫应用基础。为探寻粮储领域的发展脉络与工匠精神传承,我们对话深耕该领域多年的王殿轩教授,听他讲述与粮储事业相伴的岁月,剖析行业关键议题。
一、求学历程与成长经历
采访者:您当初选择进入粮食储备领域求学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是否存在某些契机?
王教授:1979年考入郑州粮食学院,就读粮油储藏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储粮昆虫与害虫防治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工作中,教学任务促使我深入备课、钻研专业知识,同时跟随老教师参与科研活动,逐步拓宽视野,了解行业动态与实际问题。
粮食储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国家对粮食种植高度重视,粮食产量持续提升,但储存环节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霉、鼠等有害生物的侵害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由于基础研究、设施条件及国情差异,各国的应对方法和解决方案也在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粮仓多为庙宇、民房、祠堂等,储粮易受鼠雀侵害。此后,政府持续改善仓场设施,粮仓的规模、结构、性能不断优化。即便如今,国家仍通过重点研发计划、各类基金支持相关课题研究,因为在新技术、新形势下,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科研人员长期专注、投入探索,并与企业联合研发,推动行业持续进步。
采访者:您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回顾大学及工作初期,哪些经历或阶段培养了这种品质?
王教授: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难以归因于某一具体阶段。工作岗位的需求是重要驱动力,教学中需严谨备课,“课堂一分钟,课下十年功”,刚入职时,老教师手写备课稿,反复修改打磨,在书写与完善过程中,我们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记忆和掌握程度不断提升,逐渐固化。若说印象深刻的,便是明确岗位责任。授课不能出错,需向学生传递系统完整的知识、理论与概念,还要及时补充专业领域的新进展。每年备课时,都要更新内容,这种持续积累既源于主观努力,也受客观工作需求牵引。在认真对待工作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又进一步促进能力提升。
二、行业洞察与精神践行
采访者:当前我国粮食储藏领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目前我国粮食储藏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面临的新问题有哪些?
王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仓房设施简陋,储粮技术以人工为主,防治有害生物依赖化学药剂。2000年国债投资建仓后,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等新型仓型大规模推广,针对新仓型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业逐步推广应用了‘四合一’技术,包括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磷化氢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
经过20多年发展,“四合一”技术已升级,在经济运行模式、节能环保、高效降本等方面显著提升,目前粮食出库基本能达到保质保鲜标准,且有明确的储存品质判定规则指导仓储工作,当指标接近“不宜存”时,会及时采取措施或轮换出库。在人工与技术层面,已从包装储粮、人工操作,逐步向散装、机械化、自动化转变。自动化实现后,数据可通过计算机管理,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智能化粮库”“智慧粮库”的建设将分批落地完善。
采访者:随着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问世,未来我们如何将新技术更好的运用到粮食储藏领域上来?
王教授:要将人工智能和AI大模型更好地运用到粮食储藏领域,需要加强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培养既懂粮食储藏专业知识,又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将新技术与行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促进粮食储藏领域的科研人员、企业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应用实践,加速新技术在粮食储藏领域的落地与创新发展。粮食储藏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才的接力,而青年学子作为未来的主力军,如何培养自身能力、传承工匠精神?王教授给出了具体建议。
团队成员采访王殿轩教授 申羽含 供图
三、学生传承与时代使命
采访者:作为本科阶段的学生,您认为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上您有哪些建议?
王教授:首先,进入大学后应“既来之则安之”,主动了解专业信息、同学学习状态、教师科研方向及学校管理理念,熟悉校训等体现人文素质的内容。学习上,需认真对待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上课专注听讲,基本可避免挂科。高考学子基础扎实,挂科多因态度松懈、投机取巧。大学本科学习要掌握“三个基本”——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做到这一点不仅能合格,稍作努力即可优秀。
更重要的是思考学习的意义,培养方案是经多方调研论证制定的,完成方案要求即为合格大学生。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为谁读书、读书何为”,才能避免走偏,持续进步。
采访者:我们行业存在诸多挑战与创新机遇,对于有志投身该领域的学子,您认为除了专业知识外,我们还需要着重培养哪些能力来面对未来挑战呢?
王教授:除专业课知识外,需具备人文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素养和社会交往礼仪。更高层次上,综合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如团队合作精神、协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很多人难以察觉眼前的问题,是发现能力不足;面对问题无法解决,会陷入困惑,这是解决能力欠缺。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后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而非简单重复。当能力从单纯应付考试提升到系统思维,就能明确行动逻辑,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
四、寄语青年
采访者:请对粮食储备行业的青年学子们,在传承匠心储备精神和承担时代使命方面说几句嘱托。
王教授:展望未来,脚踏祖国大地。以专业所学守护粮食储备安全,传承粮储工匠精神,在国家粮食安全事业中,以担当诠释使命,让青春在保障粮食储存、助力行业发展中闪光,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持续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