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7Pro很可能没问题,但18Pro也许真得大显身手,
我先把关键三件事摆出来:屏下FaceID、可变光圈主摄、新一代三层堆叠传感器。
要是它们全都掉地上,苹果这一回的节奏,没准能让“挤牙膏”的那类调侃消停上一年,
先说节奏问题,
苹果的更新逻辑一直是两年外观换代、一年内部抬升,壳体稳、供应链稳、现金流也稳。17Pro延续现在的模具,是为了把资源和产能攒到18系这一波做大改。
换句话说,今年是储力,明年才是爆发,
第一颗重磅:屏下FaceID,
这件事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红外阵列需要穿透屏幕,与此同时还要确保透光分布均匀,不仅如此,在长时间开启的情况下,使用寿命也不能明显缩短,亮度和色彩的偏差必须依靠算法进行精确补偿,而最令人头疼的,是可靠性问题——TrueDepth的投射与接收信号在穿过屏幕层之后,仍然需要像目前一样,稳定且可靠地运行。
我觉得苹果会先把FaceID完全藏在屏下,不过会留个前摄的小孔,原因很简单,屏下摄像头成像损耗还挺明显的,先把解锁弄好,再考虑全面屏成像,这样更稳妥。
第二颗重磅:可变光圈主摄,
它的作用是在白天或者黑夜等各种环境中,都能用“物理方式”提升画质,光线过强时,它会自动把光圈缩小一档,把控过亮的光线,让画面边缘更清晰;光线较暗时,它就把光圈完全打开,以此增加进光量,同时降低ISO,从而有效减少画面中的噪点。
现在手机的像素排列太过密集,以至于光学衍射已经成为了瓶颈;而可变光圈则能够将优化的平衡点重新拉回到物理层面,不再仅仅依赖算法来弥补。
第三颗重磅:三层堆叠式传感器,
简单说,就是把感光二极管、信号晶体管和存储读出单元分三层堆起来,让像素的“活动空间”更大。
它的优势就是整体存储容量比较大,读取速度比较快,噪声比较少,动态范围比较广;拍摄视频的时候果冻效应相对而言没那么严重,HDR的信息量也更为丰富;在夜景里,那些“模糊、拖沓、噪杂”的状况也更能轻松地被处理好,不再需要依靠算法去强行压制。
这三项要一起落地,产业链压力不小,
屏里的方案会对面板、材料、模组的设计产生影响;可变光圈会左右镜头模组的体积以及防抖方面的配合,三层堆叠可是对良率和成本的双重考验。
从供应链到设计,这不是简单地把材料堆在一起,而是整个环节都要协同的体系工程,
对用户来说,变化是实打实能感受到的,
屏幕更完整,不用再盯着“灵动岛”那块黑,
白天的时候光线很亮,到了夜晚那氛围又很清爽,这样的照片风格能让画面拥有更像相机📷️拍出来的那种质感,
当影像的稳定性以及动态范围得到提升之后,高帧率、HDR的玩法就会变得更为流畅,
当然,冷水也要泼一点,
屏下FaceID的色彩精准度和亮度补偿一开始也许主要靠算法,要是遇上极端情况,有可能会出些状况,
可变光圈的机械寿命、防跌落能力要等量产数据验证;
三层堆叠的良率一旦出问题,首批备货和价格都会受影响。
所以我的判断是,苹果会继续走“重体验、轻冲分”的路线。
堆像素和堆帧率也许短时间能让人觉得很牛,但能让一部手机用个三四年的,靠的是功耗、稳定性、色彩统一以及交互体验。
这恰好是苹果最擅长的长期主义,
⸻
最后留个选择题,
你更在意“真全面屏”,还是“影像物理层升级”?
留言聊聊你的答案,也许就能推测出苹果18Pro在你心里的优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