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正式公布本年度获奖名单。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终身教授、中华恐龙馆终身名誉馆长季强,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院士、周忠和院士共同荣获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该奖项旨在表彰他们“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
而在中华恐龙馆里,连接起恐龙与鸟类之间演化桥梁的中华龙鸟化石在展厅中熠熠生辉,它见证了一位古生物学家与一座恐龙主题博物馆之间的双向奔赴。
一枚化石点燃火种
1996年,适逢第三十届世界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有个东北老乡带着一块化石找到时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的季强。这是一块来自辽西四合屯的化石标本,化石上的动物体态很小,从骨骼形态来说是一头小型的食肉类恐龙——口腔里有锯齿;前腿短后腿长;它的尾巴实在是太长了,有足足57节尾椎骨,一般的恐龙是二三十节,这就说明它具有原始性。显微镜下,这只小型恐龙体表覆盖着单根分簇像羽毛的皮肤衍生物——这极可能是连接恐龙与鸟类的关键证据!随后,季强和同事联名在《中国地质》发表论文,将之命名为“中华龙鸟”,开启了长羽毛恐龙化石发现的序幕。
季强户外考古
以“中华龙鸟”为起点,季强和其他中国古生物学者在辽西义县、北票、凌源等地区陆续发现更多长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进一步完善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理论。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北古所的徐星和周忠和发现并研究了一系列从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他们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推测,从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龙和鸟类之间的链接,为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演化支系提供了确切证据。他们的系列工作将“鸟类起源于恐龙”从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结束了国际科学界140多年未能解决的鸟类起源问题,季强也因此被冠以中国“龙鸟之父”的称号。
芦苇滩上开疆拓土
1997年,在国家地矿部的支持和常州市委、市政府、全体常州人民的努力下,中华恐龙园项目建设铲下了第一锹土。即便如此,反对的声音还是一浪接着一浪,一批老学者反对将恐龙化石放到地方上去,说到底,大家还是信心不足。
时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的季强第一次踏上恐龙园园区建设地块时,还是一片荒滩芦苇地。但他坚信,作为长三角中心地区,常州大有可为。他力排众议,亲任地博物馆方领导小组主任,鼎力支撑中华恐龙馆落地实施。
“当时地博馆存储空间和展示平台有限,如何让‘沉睡’的化石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一直萦绕我脑海的大命题。因此,我们在常州建一座恐龙博物馆,初衷便是传播恐龙文化,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恐龙和古生物科普知识。”季强感慨道。
研讨会现场
不负众望,今日的中华恐龙园,早已超越“一馆”的构想,以“科普+娱乐”模式孵化出占地600亩的恐龙王国,并聚焦恐龙文化积极开展“科学、科研、科技、科普”的深化实践,为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恐龙模式”。
廿五载同行守护
从2000年开园时外界的质疑,到如今成为常州的城市名片,季强始终是恐龙园最坚定的“科学守护者”。
“当年中国人都很少知道恐龙,现在连幼儿园孩子都能对恐龙如数家珍,恐龙园功不可没。”季强感慨。从芦苇滩上的拓荒者,到科学殿堂的守护人,再到点亮未来的引路者,季强不仅以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这座恐龙王国的科学基石,更用廿五载如一日的热忱与智慧,将严谨的学术精神深深植入了中华恐龙园的发展脉络。
而中华恐龙园,也有幸见证了一位学者如何将探索远古生命的火种,锻造成照亮公众科学认知的永恒火炬,点亮了每一个求知的心。(来源:常州恐龙园文旅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