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 晞
步入苏州港港口全要素智慧管理系统控制室,只见大屏幕上实时滚动更新在港船舶动态、各类货物吞吐量、作业热点分布、气象水文监测等信息。原本繁杂的海量数据,通过多样化的可视化图表直观呈现,让人一目了然。
近日,记者随省国资委组织的 “央地媒体港口行” 活动,走进省港口集团。今年上半年,该集团实现利润总额、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0.64%、5.86%、7.18%,交出了一份积极向上、具有韧性的发展“答卷”。
“传统印象里,码头工人需要‘肩挑背扛’辛劳作业,现在变成技术工人盯着屏幕,通过远程控制进行货物卸载。”苏州港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建明表示,集团的码头作业散货全流程智能操作中心实现集成门机、斗轮机、装船机作业自动化,皮带机巡检智能化,计量系统集控化,清舱机械和理货远程化,员工完成了从“码头蓝领”向“港口白领”的转型。
“允涛高精度电子皮带秤成为全国首台凭借‘双秤体结构’取得0.2级精度等级认证的计量产品,2025年量产以来已累计销售超800万元,助力客户显著降低计量误差和物料损耗。”苏州港集团科技工程部部长刘建军介绍,为建设智慧港口,集团设备智能理货系统、件杂货库场远程管理系统相继上线,成功构建“人—机—货—场”智能协同体系,以视觉识别机器人替代高强度人力作业,堆场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江苏工匠工作室、省交通运输行业首席技师工作室、苏州市技能名师工作室、张家港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苏州港黄强工作室的门口荣誉墙上,满满当当挂着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证书。“工作室现有成员2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7人。工作室集技能提升、科技创新、工艺革新为一体,研发创新成果50多项,创效近千万元。”工作室负责人黄强说。
苏州港是省港口集团聚力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持续向新而行、向智而进、向绿而兴的生动缩影。依托科技创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运输效能,省港口集团培育10多条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开发26条江海河联运线路,新增30条运河支线,其中 “南京—上海” 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入选全国品牌线路,单箱综合运输成本降低1200元。同时,集团积极推进5个省级科创平台建设,做实数字港口研发中心和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发挥南京港机重工“科改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完成“科改示范”改革任务。
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明表示,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集装箱和干散货“双五星”的港口企业和省属企业唯一获批国务院国资委第一批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集团将持续推进港口分布式光伏发电和临港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全面打造长江“近零碳”港口试点示范,打造120标箱纯电动集装箱绿色船队,完成首笔2390吨碳资产交易,使主要港口全部达到省级四星级及以上绿色港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