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航空事故,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飞机失事、引擎着火之类的场景,但1988年阿罗哈航空243号航班的事故却完全不同。这不仅仅是飞机出现故障的问题,而是飞行过程中飞机的机身直接裂开了一个大口子,甚至一名空乘人员被强风卷走。这一事件听起来仿佛来自科幻电影,但却是真实发生的,地点是在夏威夷的岛屿间进行的一次短途航班上。
让我们从背景说起。1988年4月28日,阿罗哈航空243号航班从希洛国际机场起飞,目标是檀香山国际机场。所使用的飞机是波音737-200型,注册号N73711,诞生于1969年,已经服役了19年。虽然飞机年龄不小,但它主要执行短途岛际航线,每天往返多次,飞行和着陆的次数极为频繁。在事故发生之前,这架飞机已经完成了将近9万次的飞行循环。所谓“飞行循环”,就是一次完整的起飞和着陆,这个次数已经远远超过了波音公司原设计的75000次的寿命标准。由于夏威夷地区的潮湿气候和强烈的盐雾,飞机的金属部件很容易受到腐蚀,但当时的航空公司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依然认为飞机能够继续使用。
航班上共有95人,包括90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机长是44岁的罗伯特·肖恩斯泰默,他拥有8500小时的飞行经验,其中6700小时是驾驶737型飞机。副机长是36岁的马德琳·汤普金斯,拥有8000小时的飞行经验,其中3500小时是驾驶737。机上乘务员有三位:克拉拉贝尔·兰辛,58岁,拥有37年工作经验,负责头等舱服务;米歇尔·本田,14年工作经验,是一位日裔乘务员;以及简·佐藤-托米塔,拥有19年经验。当天的飞行看似一切正常,飞机于下午1点25分顺利起飞,航程短短35分钟,大家并没有预料到即将发生的事故。
飞机爬升至约7300米的巡航高度后,1点46分,突然发生了意外。机身前部的外层铝板出现裂缝,并在强大的气流作用下直接被撕裂,裂口长约5.5米。由于飞机的外部失去压力,舱内的气压迅速下降,导致爆炸性的减压,碎片四散。兰辛当时正在第五排收拾饮料杯,突如其来的气流直接将她吸出了飞机,消失在云层中。尽管海岸警卫队进行过三天的搜索,但兰辛的遗体一直未能找到。这也是这次事故中唯一的死亡事件。尽管如此,幸运的是,其他人没有丧命。虽然65人受伤,其中8人伤势较重,但最终都幸存下来。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飞机的裂开呢?经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金属疲劳。飞机外壳由铝板铆接而成,连接部分的“搭接接头”处存在裂缝,经过长时间的高压循环和腐蚀作用,这些裂缝不断扩展,最终导致飞机机身破裂。而阿罗哈航空的维护程序存在问题,他们将大修任务分拆成52个小项目,每晚进行常规检查时只是略微处理,但并没有彻底检查出潜在的隐患。波音737在早期使用了冷粘合工艺,这种工艺在盐雾环境中更容易出问题。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在1989年6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阿罗哈航空未能发现明显的疲劳损伤,并且联邦航空局(FAA)没有强制要求对波音737的设计缺陷进行整改。可以说,这次事故暴露了航空公司管理层监督不力、早期飞机设计存在缺陷等问题。
事故发生后,肖恩斯泰默机长展现了卓越的飞行技术和冷静的应对能力。他迅速接管控制,向下俯冲,紧急下降速度达到了每分钟1200米,这是飞行员所能操作的极限速度。尽管舱内氧气面罩掉落,且氧气供应系统出现故障,但机组人员和乘客都依然保持镇定。飞机的地板因气压变化而隆起,金属部件发出刺耳的响声,左侧引擎因吸入碎片出现故障。副机长汤普金斯通过无线电与卡胡卢伊机场塔台取得联系,虽然信号断断续续,但塔台及时响应并派遣消防与救护人员待命。
当飞机接近跑道时,液压系统发生故障,导致飞机的操控响应变慢。尽管如此,肖恩斯泰默机长让飞机在空中盘旋,等待塔台用望远镜确认起落架是否完全放下。最终,飞机于1点58分顺利着陆,完成了从裂开到着陆的紧急飞行,整个过程仅用了13分钟。乘客们在剧烈的震动和不安中走下飞机,有些人受伤、昏迷,但能生还已经是一个奇迹。米歇尔·本田在飞机着陆后还坚持爬行,提醒乘客扣好安全带;简·佐藤-托米塔被飞机碎片击中,幸好有乘客及时拉住她,才避免了被吸出舱外。
这起事件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广泛报道,阿罗哈航空作为一家主要运营夏威夷岛际航线的地方航空公司,这一事故暴露了老旧飞机的潜在安全隐患。NTSB的调查报告花费了一年多时间,采集了大量样本,分析裂缝的成因,最终指出疲劳裂缝始于搭接处,并且腐蚀加剧了裂缝的扩展。报告还指出,飞机高频的飞行循环是导致裂缝加速扩展的关键因素,远超过了大陆长途航班的飞行频次。事故后,FAA加强了对老款737飞机的检查,特别是那些采用冷粘合技术的机型。此后,国会通过了航空研究法案,要求加强FAA的监督,并对飞行维护标准进行了大幅提升。
这起事故对航空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过去对老旧飞机的态度。以前航空公司通常只要求飞机能飞行,而不特别关注其预防性维护,然而此后,航空行业开始更加重视飞机的腐蚀控制、裂缝检测等细节,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超声波检测技术。波音公司也对737的设计进行了改进,FAA加强了监管。结果,类似的事故发生得更少了。即便是2018年西南航空1480号航班发生引擎爆炸并破裂的事件,由于吸取了243号航班的教训,最终没有造成飞机严重裂开,机上人员全部生还。
这一事件还被改编成电影《奇迹着陆》,并在1990年上映。此外,它也成为纪录片《空中浩劫》第三季的重要篇章。虽然媒体在报道中强调机长的冷静反应,但实际上,这次事故的成功应对离不开全体机组人员的配合。副机长与塔台的沟通,乘务员的沉着应对,都在关键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故后,航空行业也意识到,应急训练不仅仅要注重飞行员的操作技巧,更要强化团队之间的沟通和程序执行。
总的来说,阿罗哈航空243号航班的事故不仅是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推动了全球航空安全标准的改革。它暴露了老旧飞机的潜在隐患,也为日后的安全改进提供了宝贵的教训。虽然代价是兰辛的生命和一些乘客的伤痛,但它促成了航空安全的长足进步,希望类似的悲剧永远不会重演,但如果不幸再次发生,至少有先例可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