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以下微博话题的智搜结果生成
关于事件:
2025年8月10日,北京用户史先生的小米智能门锁2 Pro(售价2299元)在非操作状态下,误将外卖员识别为户主并自动开锁。事发时史先生正在卧床休息,门锁日志显示“硕硕的人脸近距离开锁”(用户昵称),手机同步收到“本人操作”提示。监控显示外卖员开门后表现诧异,史先生立即拍照取证。
一、事件核心矛盾点
技术宣称 vs 实际表现
官方宣传:该门锁采用 “AI 3D结构光人脸识别” 技术,声称可抓取面部细节特征,防照片/视频伪造攻击。
实际漏洞:仅因用户与外卖员脸型相似即误识别,暴露算法容差率过高。史先生透露此前偶有“拒真”(需二次识别),但“纳伪”(误开锁)属首次。
小米的回应与行动
客服初期称“基于3D人脸特性基本不会出现此情况,后改口“可能软件或部件故障,承诺安排工程师检测+专员跟进。
截至8月12日,未公布检测结果或技术说明,仅建议用户遇到同类问题及时报修。
二、暴露的技术与行业隐患
人脸识别技术的固有风险
相似面容误判:算法需平衡“拒真率”(拒绝真实用户)与“纳伪率”(接受冒用者),为提升便利性可能放宽识别阈值。
环境干扰:逆光、遮挡等场景可能影响3D结构光精度。
无主动触发机制:用户未操作时门锁自动扫描,缺乏防误触逻辑。
行业通病与选购建议
| 风险类型 | 案例表现 | 防护建议 ||----------------|------------------------------|------------------------------|| 生物识别漏洞 | 误识相似脸、双胞胎 | 选支持多重验证的产品(如指纹+密码) || 低价产品缺陷 | 杂牌锁防伪能力弱,易被AI破解 | 认准新国标GB/T-44602-2024认证 || 全自动锁隐患 | 半夜误开门、意外触发 | 慎用“无感开锁”,启用异常逗留警报 |
三、用户应对与厂商责任
紧急措施
关闭人脸识别功能,改用临时密码或NFC开锁。
开启逗留侦测(如15秒自动录像)和假锁模式(模拟人声警示)。
厂商待改进方向
透明化数据:公布实测误识率(FAR)与拒真率(FRR),替代模糊宣传。
算法升级:强化对相似面容的区分能力,增加“主动唤醒”开关。
责任机制:若确系设计缺陷,应主动召回而非仅个案维修。
四、公众反应与行业影响
消费者信任危机:热搜下大量用户表示“不敢再用人脸识别锁,部分转向指纹/NFC方案。
竞品对比:高端型号(如华为2 Pro、TCL K7G Max)强调“动态学习面部变化”和“金融级防伪。
小米市场压力:2025Q1其智能锁线上销量份额达30%居首,此次事件或冲击品牌安全形象。
💎 总结:技术便利性≠绝对安全。用户需审视家庭场景(独居/多人/面容相似亲属)选择门锁方案,厂商则应以透明态度修复漏洞——毕竟“防君子更需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