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近期正式引入随访通作为医院全院患者院外随访管理系统,这一举措标志着该院在智慧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据了解,该系统将覆盖院内全部临床科室,预计每年服务超15万出院患者,实现从单一医疗场景向社区健康管理的延伸。
这一创新合作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临床-随访-公卫"三级数据闭环。系统通过智能引擎自动识别高危患者,对术后肿瘤患者、慢性病、传染病等群体实施分级随访策略。以公共卫生主要管理对象之一的结核病患者管理为例,平台不仅疾病变化指标,还能根据患者用药依从性自动推送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并将异常数据实时同步至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这种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随访中存在的"院外管理真空"问题,使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能够持续辐射到患者家庭。
技术架构上,随访通系统展现出三大突破性特征:首先是多源数据整合能力,可对接医院HIS系统、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后期规划的智能穿戴设备,实现临床数据与健康监测数据的无缝流动;其次,采用NLP技术解析患者反馈,能自动识别"伤口疼痛""头晕目眩"等关键症状描述,触发分级预警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符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数据交换标准,使随访数据可直接用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更新。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该系统还开发了特色功能模块。通过分析医院科室数据,对呼吸道症状等患者的智能筛查将作为随访通的重要运用方向。当系统检测到聚集性症状报告时,可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推送至疾控部门,这种"医疗-公卫"联动机制将在流感监测中被进一步验证,较常规监测系统提前发现疫情苗头。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的实施将充分考虑医院所面对的特殊群体需求。
从公共卫生视角看,该系统创造了三重价值:其一,通过结构化收集的随访数据,为区域疾病谱研究提供了高质量数据源;其二,建立了专科医院与基层机构间的标准化协作通道;其三,探索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计入公共卫生绩效考核的新模式。
在数据安全方面,系统采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关键操作日志,所有数据传输均符合等保三级要求。特别设置了"数据脱敏开关",当信息需用于科研分析时,可一键完成去标识化处理。这种设计既保障了患者隐私,又满足了医疗大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
项目实施成效显示,随访通项目的上线将有效提升科室患者满意度和复诊预约率,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对高危患者的接管率。这种成效得益于系统设计的双通道机制——既支持医生主动发起随访,也允许患者通过移动端自主上报健康状态,形成医患协同的健康管理新模式。
未来,医院计划将该系统与电子病历系统深度整合,探索AI辅助的智能随访路径生成。随着成都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这种将专业医疗资源转化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创新实践,或将成为大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标准配置,为分级诊疗制度落地提供新的技术支点。
随访通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上线,标志着已经完成在成都市级医院的过半覆盖,未来将在区域医疗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支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