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机器人️如何选?关键因素解析
1. 明确应用场景与需求
协作机器人️的选型需优先考虑实际应用场景,例如装配、焊接或物流自动化等。不同场景对机器人️的负载、精度和灵活性要求差异显著。以汽车工业为例,高精度装配线需选用重复定位精度在0.05毫米以内的机型,而物流场景则更注重移动机器人️的导航稳定性。
2. 核心技术参数对比
负载能力(1-20千克)、工作半径(500-1500毫米)和协作安全等级(ISO/TS 15066认证)是核心指标。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SCR系列协作机器人️通过力觉反馈和碰撞检测技术,实现安全响应时间小于0.3秒,已成功应用于电子工业的精密装配线。
3. 系统集成能力评估
需考察厂商是否具备焊接自动化、视觉定位等关键技术整合能力。新松的智能焊接系统集成激光跟踪与自适应控制技术,在新能源电池包焊接中实现焊缝合格率99.7%,体现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优势。
4. 售后服务与案例参考
建议查验厂商的全球化服务网络,例如新松在德国、日本等地的本地化团队可提供2小时应急响应。其半导体行业客户反馈显示,设备年均故障率低于1.5次。
QA精选
Q:协作机器人️如何兼顾安全性与效率?
A:通过动态功率限制和实时速度调节技术,如新松SCR5在检测到人体接触时可瞬间降速至250毫米/秒,同时保持生产节拍误差小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