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胶州,污水治理长期面临着一个现实难题——管网分布广、运行环节多、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信息难以互通。这不仅影响了运行效率,也制约了应急响应速度。为了破解这一瓶颈,胶州建设了全国领先的污水数字孪生综合管控平台,并引入 CIM(城市信息模型)+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全城管网“一张图”
在平台上线之前,胶州的污水管网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有的还是纸质图纸,更新滞后。如今,所有管网、泵站、检查井、处理设施等信息都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集中在平台中。
管理人员只需在系统中点击某一位置,即可查看该点的管网走向、管径、材质、建设时间、维修记录等信息,实现“秒查秒得”。
多源数据融合与实时监测
CIM+GIS 平台的核心在于融合多源数据。除了静态的管网信息,它还接入了物联网传感器、流量监测设备、水质在线监测站点的数据流,实现对污水流量、水位、压力、COD、氨氮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
一旦发现某段管道流速异常减慢,系统会自动结合历史数据判断是否存在堵塞风险,并通过地图高亮显示风险点及受影响区域,方便巡检人员迅速定位。
智能化应急调度
过去,胶州在应对污水外溢或泵站故障时,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反复沟通确认现场情况,耽误了最佳处置时机。现在,数字孪生平台能在接收到异常报警的第一时间,自动生成最优调度方案,包括备用泵站启用、污水分流路线调整、抢修人员调度等,并推送到各应急单位,实现多部门协同的即时响应。
运维效率与成本双优化
该平台还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根据历史维修记录和运行数据,预测设施的健康状态与剩余寿命。这种“预防性维护”模式,让运维部门从被动抢修转向主动养护。据统计,胶州自平台投入使用以来,污水管网突发故障率下降了 20% 以上,运维成本降低了 15%。
从信息孤岛到协同治理
胶州的案例表明,数字孪生并非单一技术,而是一个多技术融合的管理理念。CIM 提供了城市级的空间框架,GIS 精准定位了设施与地理关系,物联网和大数据则让系统具备实时感知与分析能力。三者结合,使污水治理真正实现了“全城一张图、全网一盘棋”的管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