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八月,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悄然传开,刺痛了无数人的心。38 岁的生物学女博士张为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的离去,如同一颗流星过早地陨落,不仅让家人痛失至亲,更让科研领域失去了一位闪耀的新星,也给社会留下了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张为艳出生于 1987 年 3 月,成长于江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学老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学生时代的她,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奖状挂满了家中的墙壁,奖学金拿到手软。凭借着优异的成绩,2006 年,她顺利考入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后,张为艳没有选择直接踏入职场,而是凭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对科研的热爱,成功获得了直接攻读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的机会。在浙大的校园里,她在微生物学领域潜心钻研,读博期间多次荣获一等奖学金,还参与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地方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也能看到她的身影,名下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2015 年,张为艳博士毕业后回到宁波大学任教。在宁波大学的岁月里,她先后在海洋学院、食品与药学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她的研究方向聚焦于特殊环境微生物物种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也就是对那些生活在高盐湖泊、深海热泉等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对于环境保护以及新药开发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023 年,年仅 36 岁的她被聘为宁波大学医学部特聘副研究员,此时的她,正处于学术生涯的上升黄金期,主持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重要项目,发表了 20 多篇学术论文。直至离世,她手头还负责着两个重要研究项目。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对她露出了狰狞的面目。2024 年初,张为艳被确诊为低位直肠腺癌,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肝脏。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病症,临床数据显示,这类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约 12%,多数患者难以通过手术实现根治。作为生物学博士,张为艳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病情的严重性,但她没有被病魔吓倒,毅然踏上了与癌症抗争的艰难之路。
在抗癌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张为艳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化疗带来的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让她原本优雅的面容日渐憔悴;频繁的检查与治疗,占据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曾经熟悉且热爱的实验室变得遥不可及。但即便如此,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她便会通过微信关注团队的研究进展,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她总说:“等我好一点🕐️,就回去接着做实验。” 这份对科研的执着与热爱,一直支撑着她在黑暗中前行。
比病痛更让张为艳牵挂的,是她的家庭。她的丈夫为了照顾她和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暂时放下工作,待业在家。家中两个年幼的孩子,大的刚上小学,小的还在幼儿园,正是需要母亲陪伴与照顾的年纪。一年多的抗癌治疗,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迅速耗尽了家里的积蓄。为了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张为艳和家人四处筹措资金,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摇摇欲坠。宁波大学得知情况后,迅速发起了筹款活动,全校师生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在两周内筹得 47 万元。然而,面对癌症后期漫长且高昂的治疗费用,这些善款也只是杯水车薪。
8 月 12 日,这个残酷的日子,张为艳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对科研事业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她的离去,让两个年幼的孩子失去了母亲,让待业的丈夫失去了携手同行的伴侣,也让中国的微生物研究领域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学者。
张为艳博士的离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沉痛哀悼。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表达惋惜:“太可惜了,这么年轻就走了,留下两个孩子以后该怎么办”“优秀的女博士,科研之路才刚刚起步,生命却戛然而止”。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与健康困境。
张为艳从事的微生物化学研究工作,需要长时间在实验室与各类化学试剂打交道。因此,不少人猜测,她的患病是否与长期接触化学物品有关?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她的病症与工作直接相关,但这一猜测却引发了人们对于科研工作者健康保障的深入讨论。科研工作者们长期在实验室中默默耕耘,为了攻克科研难题,熬夜做实验、写论文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还可能暴露在各种潜在的健康风险之下。然而,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却常常不成正比,微薄的工资在面对高房价、高物价以及重大疾病时,显得杯水车薪。
我们不禁要问,社会究竟该如何给予科研人员更多实质性的关怀?建立定期体检制度,让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健康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完善医疗保障与补助政策,减轻重病科研人员的家庭经济负担;优化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从事高危科研工作的人员,设立特殊职业保险和补贴…… 这些措施不仅仅是对科研工作者的关爱,更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安心、健康的环境中,继续为国家和社会的科研事业发光发热。
张为艳虽然离开了,但她留下的科研成果、对学生的教诲以及她对科研的执着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她的学生们表示,会继承老师的遗志,将她未竟的研究继续下去。校园里那间她曾日夜坚守的实验室,阳光依旧会透过窗户洒在操作台上,仿佛还能看见她专注工作的身影。
生命无常,张为艳博士的故事,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奉献,用智慧和汗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却也可能面临着健康、家庭等多重压力。希望她的离去,能够成为一个警示,让社会更加关注科研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保障。愿张为艳博士一路走好,愿她的家人能够早日走出阴霾,也愿所有为科研事业拼搏的人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能够多一份健康,多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