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全国所有高三家长学生都陆续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朋友圈好友纷纷晒出了自家娃的通知书。
孩子的通知书收到了,家长高考前的承诺也该兑现了。
最基础的标配就是电子三件套,手机电脑平板必须得给孩子买吧。
这电子三件套还不能买便宜的,而是要最贵的最新款。不仅外形要好看,硬件设施要求也得高。
问了我周围一圈的家长,高考后给孩子买的手机几乎都是5000块以上,条件好点的光一部手机就上万了。
网上一位家长也晒出了给自家孩子买的电子三件套,算下来价格竟然达到了4万多。
除了电子三件套之外,还有染发、旅游、近视眼手术、双眼皮手术,这一些算下来竟然要7万多,将近于一个城市白领一年的收入。
相比起这些高考后的高消费,还有一部分孩子只要买一部千元手机,再加上一个性价比高的必需品电脑,就非常满足了。
甚至有些懂事的孩子,为了攒自己大学的学费,高考结束后就去打了暑假工。
这种两极分化的残忍现象,揭示了一个真相:高考结束之后,有多少孩子以为自己是富二代,其实一问才知道家里连一万块都拿不出来。
踮脚养娃:苦什么也不能苦孩子相信大多数父母都秉持着这么一个教育理念,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苦什么也不能苦孩子。
父母本身工资也并不高,但夫妻两人却尽全力共同托举孩子的成长。
这类父母从不会向孩子诉说挣钱的辛苦,而是一直念叨让孩子好好读书,钱的事不用操心。
这其实就是我国特有的“踮脚养娃”,即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经济来供养孩子。
数据显示,68%的家长会有意避免向孩子透露真实家底。
一边是父母不愿意透露家庭情况,另一边则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这很容易让孩子对自己家的经济情况有误解。
当高考结束之后,经济条件较为富裕的家庭轻轻松松拿出10万给孩子庆祝,经济一般的家庭则会在此处现出原形。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高考结束之后,女儿向父母索要“高考奖励”,其中包含7000多元的苹果手机、一台电脑、一次旅行等等。
而在此之外,女儿已经花了500元做了头发,还指责父母给的2000块生活费不够。
父亲苦口婆心地说明家庭经济情况,谁料女儿却说“养不起就别生我”,一下子令父母伤透了心。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成长过程中;
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老师)”的行为来习得社会行为模式,并储存为心理表象来指导未来行动。
当父母总是“踮脚养娃”时,孩子就会建立起错误的心理表象,即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
正如心理专家武志红所说,“中国式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扮演超人,但却把孩子养成了经济巨婴”。
物质上的富养,不如精神上的富养近几年,“富养孩子”成为网上的养娃潮流,给孩子砸钱成为好的教育的唯一方式。
然而,物质上的富养容易让孩子不懂得挣钱的辛苦,反而培养起花钱大手大脚的虚荣心。
让孩子明白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且能够在消费上量力而行,才是精神上的富养,也是真正的富养。
前文就提到过的那则新闻,那位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录取的学生,没有选择去毕业旅行,而是选择在烈日下送外卖。
他认为,相比起毕业旅行,能用自己的工资交大学学费更有成就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过度的物质满足其实不利于“自我决定理论”中三大基本心理的发展。
当孩子高考完要求父母奖励“苹果三件套”时,就会造成“自主性”的缺失;
当父母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就会剥夺孩子对金钱的认知,从而造成“胜任感”的偏差;
当孩子认为父母给自己买便宜货伤自尊时,其实已经将亲情等同于物质,导致“归属感”的异化。
最好的教育并不仅仅是昂贵的电子产品,而是孩子对金钱有认知,并且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
总而言之,最好的高考礼物🎁并不是最新款的手机,而是父母告诉孩子真实的经济状况。
当父母停止扮演超人的时候,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独立自强。
-The End -作者-猫头鹰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