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湖北摘首金
“光子”化身秦俑击鼓起舞
光谷东智研发的“光子”人形机器人️身披秦俑战甲与北京舞蹈学院舞者共舞《秦俑魂》。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包东喜 田佩雯
实习生 胡文婕 郑子珺
8月14日至17日,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光谷东智、朗毅机器人️等湖北人形机器人️企业,以及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华中科技大学HUSTROBOCON机器人️战队参赛。其中,北京舞蹈学院与光谷东智联合代表队在群体舞蹈比赛中以92.54分夺得首枚金牌🥇。
“光子”排练摔倒后上场夺冠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体育竞技赛事。本届比赛吸引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台智能机器人️围绕26个赛项、538个比赛项目同台竞技。
群体舞蹈比赛中,9台由光谷东智研发的“光子”人形机器人️与1名舞者共舞《秦俑魂》。舞者饰演“将军俑”,“光子”则身披3D打印秦俑战甲化身“兵俑”,或敲响绛州大鼓,或跟随节奏跳舞并变换队形,展现“将军击鼓,率兵奋战”的氛围。
“这是团队在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上的一次突破。”光谷东智副总经理楼凯齐说。排练时,机器人️在完成激烈动作时会因重心不稳而摔倒。对此,团队在硬件和算法层面进行优化,比如加大电源和驱动电机功率,优化上下肢动作协调等,经过不断调试,最终呈现出平稳的舞台效果。
此外,松延动力N2“小顽童”机器人️搭载朗毅机器人️自主研发的灵睛感知导航系统,成为全场唯一一支无需人工遥控、全自主跑步的队伍。在1500米田径决赛上,“小顽童”用时9分28秒,获得小组第一。赛后,朗毅机器人️CEO杨鸿城说:“希望在高强度、高压力的比赛环境中,收集宝贵数据、优化迭代技术,推动行业从传统预编程向全自主行动加速跨越。”
“天问3号”由武大在校学生研发
8月16日上午,来自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的“天问3号”圆满完成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00米田径赛。
首次亮相全国级别的大型赛事,身高约一米六、体重约45公斤的“天问3号”在赛场上实现稳定的拟人态行走。
据了解,“天问3号”是湖北全自研整机参赛队伍,全链路由武汉大学研发,核心零部件90%以上来自湖北,从设计到调试到落地,耗时2个月。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人形机器人️100%由武大在校学生研发。
“只有做过机器人️的才知道,全部由学生自研的人形机器人️,含金量有多高。”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教授、博导李淼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天问3号”在赛前两天才正式组装好,而在这之前,退缩、畏惧心理不断涌上同学们的心头。
“运动会还是坚决要参加。站在100米的起跑线,跑一步也赢了。”李淼不断鼓励学生,信心和决心决定成败,“要勇敢,要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我们湖北的学生一定可以做到!”
在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天问3号”最终不负众望地站上百米赛道,迈着坚实的步伐,顺利完成了比赛。
最后一刻被对手反超斩获亚军
8月16日,经过四场角逐,由十几名本科生组成的华中科技大学HUSTROBOCON机器人️战队一举斩获篮球赛亚军。
“最后时刻,河北工业大学队投中了压哨球,非常可惜,之前我们一直是平分。”指导老师赵兴炜教授不无遗憾地说。机械学院大四学生杨浩然现场操控一台机器人️与另一台机器人️组成攻防组合,与对手进行二对二篮球比赛。每节比赛4分钟。另一名学生周儒弘说,团队使用了先进的传感器、精确的算法、高性能的芯片等,来实现机器人️的精准感知定位、动态避障、运动控制等。
据介绍,此次赴京参赛的华科大代表队带着两台机器人️参赛。队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花了8个月时间进行设计、研发、测试与迭代。此前,ROBOCON机器人️战队相继参加了机器人️插秧比赛、射箭比赛。因为成绩突出,此次被大赛组委会邀请参加篮球比赛。相比插秧与射箭,篮球比赛除了投篮还讲究攻防与配合,难度大得多。
除了指导学生们研发投篮机器人️,赵兴炜教授是丁汉院士团队的核心成员,一直在研发生产荆楚系列人形机器人️。赵兴炜称,荆楚一号与二号都开始进入量产的阶段,尤其是“荆楚二号”,比“荆楚一号”续航能力更长,功能更强大,尤其是手的操作性能更灵巧。并且,团队已经开始与汽车企业进行合作,将“荆楚二号”投放在生产线上进行功能测试,不久就能上生产线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