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融媒体节目《蔚蓝新机》日前走进辽宁大连,实地调研辽宁港口集团“智慧港口2.0”项目建设。这个项目通过深度融合AI、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有力提升大连港、营口港等5大港口效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本集主题:港口“越变越聪明”背后是什么样的“智慧骨架”?
港口数智化 让港口作业“加速度”
当您收到一件跨境网购的商品时可能不会想到,在它的背后,港口这个庞大的物流枢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辽港集团大连集装箱码头 无人集卡正在装卸货物(记者胡波 摄)
在大连口岸物流网的“平台运行智慧大屏”前,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连接着13类物流相关角色的信息高速网络。
工作人员说:“船公司、船代、货主、货代、车队场站,包括监管、海关🛃、海事、安检、交通局等,他们的信息不仅要汇总,还要交互。例如‘一发多收共享’,当船舶靠泊时,需要向多方申报。我们打造了一个平台,在船舶综合服务中心,可以向口岸的相关单位申报。相当于我们建立了一个网络,各家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互通,共享后效率有所提升。港口所有能线上办理的业务全部线上办了。”
大连口岸物流网的“平台运行智慧大屏”(记者胡波 摄)
“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民少跑腿”这句话被这里的工作人员时时挂在嘴边。“例如在查验环节上,查验准备需要沟通的环节非常多,通过线上办理和信息共享,准备时间从35小时压缩到14小时。而且码头全面无纸化,客户不需要到窗口办理任何业务,包括结费在内都是线上的。”工作人员说。
而海关🛃与辽宁港口集团合作的“云眼查”系统让物流环节安全性也大大提升。大连口岸物流网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用云视频的眼镜👓能识别货物,在AI技术面前,任何欺骗行为都无所遁形。“对于可信企业,监管部门不用到现场,通过云视频眼镜👓远程指令检查,还能同步录下来,实现可追溯。”
大连航运交易市场大楼三层是大连口岸物流网平台的办公场所,这里到处是高科技设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在一个大楼内一层的线下服务窗口,这里闪烁着红色数字的等待叫号屏依然亮着,但窗口前空无一人。大连口岸物流网平台负责人回忆,过去单据要送到50公里外的大窑湾,甚至因此催生了“跑单产业”。
他告诉记者:“大家都希望有许多窗口能为客户提供服务,以前这些窗口24小时无休。门口是快递聚集地,有许多自发跑单子的人。我们平台建成之后,纸面单据变成电子数据,可以多方共享,通过传输单证电子化、传输自动化,全部都能线上实现。后来门口就变得很清静了,当然,物流成本也因此降低。”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智链生态”的支撑。辽港集团逐渐把几十家堆场也就是港口的“临时仓库”等外部业务纳入线上办理,通过这个平台提升了整个口岸的数字化能力。
“四智体系”撑起港口智慧骨架
“智链生态”是辽港集团“智慧港口2.0”项目“四智体系”的重要一环。这个体系就像港口的“智慧骨架”,除了把各方串联在一起的“智链生态”,还有让操作更高效的“智能操作”、让管理更精准的“智慧运营”,以及注重绿色发展的“智感环境”。
辽港集团“智慧港口2.0”项目介绍(记者胡波 摄)
在这样的“智慧骨架”之下,港口不仅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清新”。对此,大连口岸物流网平台负责人深有感触:“原先所有设备全靠内燃机驱动,每天早晨7点30分,设备一启动,油烟味扑鼻而来……我会立即关上窗户。现在全是电力驱动,包括场桥、吊机、叉车等,没油烟味了,噪音也降了。码头工人从黑领变成了白领。碳排放少了,绿色了,不仅不耗能,还能输出能量,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光伏、风电项目。”
变化背后,是无数技术攻坚与理念转变的积累。如今,辽港集团“智慧港口2.0”项目的“四智体系”理念已经在多个领域落地见效。辽港集团首席数字官杨惠云说:“真正的智慧,是让港口每一个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能,让每个港口人找到新坐标,也让港口成为海洋经济的核心引擎。”
从港口效率提升到居民生活提质,辽宁港口集团用“智能操作、智慧运营、智链生态、智感环境”这一“智慧骨架”,让港口变得越来越聪明,不仅改变了港口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港口的作业效率更高、运营成本更低,最终受益的,是每一个消费者。
《蔚蓝新机》系列音频报道在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环球新财讯》早中晚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并在总台云听客户端同步播发;短视频和图文报道在央视财经客户端、央视频客户端、央广网同步推出。系列专题片将在上述总台新媒体平台上线。
(记者胡波 张慧娟 王子今 陶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