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机器人️化身“平衡大师”,在仅容单脚站立的窄轨上行走如飞;有的则是“敏捷健将”,面对高低错落的障碍阵,闪转腾挪、轻松跨越……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人形机器人️的精彩表现吸引了全球目光。这些在赛场上展现出的卓越运动能力与智能反应,不仅是科技进步的直观体现,更让人们对人形机器人️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充满了遐想。
“银行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是金融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此举有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应用,加速产业升级。银行通过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促进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形机器人️不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对象或赛场上的表演嘉宾,金融机构正从技术研发的“幕后支持者”转变为场景落地的“前沿实践者”,人形机器人️也开始真正走进金融服务的第一线。
今年2月,工商银行常州分行在常州市落地人形机器人️金融服务场景,成为工商银行系统内首家将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实际金融服务的机构。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通用人形机器人️“小苏”,身高169cm,体重69kg,主要的工作范围是帮助客户取号引路以及协助填写各项资料等内容。
除了直接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一线服务场景,其他银行也从不同维度切入布局。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为机器人️品牌优必选定制了首张人形机器人️联名借记卡,卡面采用人形机器人️封面设计;光大银行深圳分行为推出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PUDO D9的普渡科技提供了6000万元综合授信审批,体现了银行在科技金融业务上对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支持。
相比人工服务,人形机器人️能够快速处理重复性任务,减少了客户的等待时间,提升了整体服务质量。市场观点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财富管理建议和投资顾问服务;还可以用于银行网点的安防巡检,并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帮助银行员工提升服务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尽管人形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金融领域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譬如,部分人形机器人️可能对复杂业务,如跨境汇款流程、理财产品风险条款解释不到位,存在误导客户的风险;金融业务受严格监管,人形机器人️难以实时、精准地把握这些动态变化,对于一些处于合规边缘的表述,也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仍需人工校验。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