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至妇联)
家风传承
德润万家
家风家训故事征集活动
本次“家风传承德润万家”家风家训故事征集活动,收到了众多饱含真情的作品。这些作品以真实的情感为底色,用生动的细节为笔触,生动展现了东至大地绵延流淌的家风底蕴,一个个有温度的家庭故事,如同春雨般浸润人心,不仅让良好家风的内涵愈发清晰,更引导着更多家庭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让家风建设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即日起,东至妇联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对本次活动的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进行展播,让更多人透过文字感受东至家风的力量,共同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
本期展播的作品是三等奖作品《未刻的家风,生长的暖》
《未刻的家风,生长的暖》
幼儿园的晨光像刚熬好的蜜,斜斜淌过玻璃窗,细尘在光柱里旋着金闪闪的涡。我蹲下身,听见孩子被纽扣缠住的抽噎声——那粒树脂小熊扣卡在扣眼里,急得鼻尖沁出亮莹莹的汗,睫毛上还坠着泪珠儿。指尖挑开线结的瞬间,他破涕的笑靥像朵突然绽开的太阳花,肉嘟嘟的脸蛋蹭过我衣襟,那暖意忽地漏出些沉在时光里的味道:奶奶灶膛里柴火“噼啪”炸开的暖香,父亲肩头沾着碎玉似的稻芒涩香,还有爷爷在垃圾堆旁弯腰时扬起的尘土腥气。这些气息像春日播下的籽粒,在光阴里悄悄长成了大树。
记忆里的小院总浮着层柔暖的光。青石板铺就的院子里,我攥着奶奶浆洗得发白的围裙角,看她给扎羊角辫的丫头别上红头绳,又给赤脚的小子擦掉额头的汗珠。“他们也是姑姑们家的孩子吗?”我仰着脸问。奶奶正往灶膛里续柴火,火星子在她眼角的褶子里明明灭灭:“他们爸妈去田里干活去了,奶奶搭把手照看着。”铁锅里咕嘟咕嘟炖着红薯玉米粥,白汽裹着笑语漫过篱笆,把整个院子泡成块温润的琥珀。她迈着脚步来回忙活的样子,像只护雏的老母鸡,把邻舍孩子的冷暖都兜在蓝布围裙里。
直到某个秋夜,父亲才在灯芯爆响时说起往事。他的声音混着窗外的虫鸣:“你爷爷路过村东头垃圾堆那天,天正下着冷雨……”我仿佛看见那个裹着破棉絮的女婴,在腐臭里哭得撕心裂肺。爷爷弯腰抱起孩子时,深蓝布衫蹭到发霉的菜叶,可怀里的小生命却被搂得那样稳当——那道在秽物中弯下的脊梁,像座沉默的石桥,把幼小的生命渡向人间烟火。
父亲便是在这暖光里长成的人。邻居在院门口喊一嗓子 “有急事帮个忙”,他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应答声脆生生的像新磨的镰刀:“就来!”帮张家收稻子时,肩膀被麻袋压出深痕;替李家修拖拉机时,机油蹭花了脸,汗珠在皱纹里凝成银线。母亲擦着他汗湿的后背嗔怪,他却把粗糙的手掌在裤腿上蹭蹭:“人家急着用呢,顺手的事。”那些他扛过的粮袋、修好的锄头、垫付的种子钱,都成了嵌在时光里的星子。
这些场景早就在我生命里生了根。看见王奶奶提水时,我的手比念头先伸出去接桶;小伙伴摔在泥里,我下意识去扶他沾着草屑的裤腿。就像奶奶灶膛的火光会映亮孩子的眼睛,父亲应声“就来”时带起的尘土,早落在我灵魂的褶皱里。原来真正的家训从不在牌匾上,它是爷爷臂弯里的温度,是父亲鞋底的泥星,是那些不必言说却自然生长的本能。
如今蹲在幼儿园的晨光里,指尖正替孩子解着纠缠的纽扣——光柱里的细尘还像当年那样浮游,在他破涕为笑的脸颊旁织着金网。衣襟被他蹭过的刹那,奶奶灶膛的烟火气、父亲肩头的稻芒香、爷爷弯腰时的尘土味,忽然从时光深处漫上来,和此刻的晨光融成同一种温度。当我对道谢的邻居说出“顺手的事”,这话竟和解纽扣的动作一样自然——原来爷爷抱弃婴时臂弯的弧度、父亲应声“就来”的脚步,早化作我血脉里的纹路。此刻细尘仍在光柱中浮沉,而我弯腰的姿态,正与记忆里那三道身影叠在一起,让善的薪火顺着晨光流淌,把人间照得如同奶奶小院里那口永远温热的灶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