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财政部2025年初启动第二期“双高计划”(以下简称“新双高”),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明确列为核心建设任务。对不少高职学校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传统虚仿基地投入高、效率低、管理难,而全息教室的出现,恰好提供了一个轻量化、契合度高的解法。那么,它究竟凭什么能在“新双高”中抢占先机?
一、政策已明: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成为“新双高”建设重点
“新双高”文件📄明确提出:要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数字远程实训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政策强调“场景真实、开放共享、数字化管理”,同时要求“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远程实训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换句话说,谁能在虚仿基地建设上率先形成标志性成果,谁就能在“双高”竞争中占据先机。
该部分传递出三个关键信号:
1.建设任务明确: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已被正式纳入“新双高”,不是可选项,而是硬任务;
2.建设方向明确: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与数字远程实训平台并列,成为推动实训教学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建设形态。
3.目标导向突出:其价值在于提高实训资源使用效率,支撑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真正服务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这不是简单的“添置设备”,而是“新双高”战略中明确的建设方向和竞争赛点。谁能率先在虚仿实训基地建设上交出答卷,谁就能在未来五年的“双高”评价体系中占据主动。
二、现实困境:高成本、低效率、难管理
文件📄提出要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目的在于推动实训教学更加真实、开放和高效。但从过往实践看,传统模式下的虚仿基地建设,普遍存在三大难题:
1.建设成本高
传统虚仿基地往往是“大工程”,需要专门场地、定制化硬件和复杂系统集成。初期投入动辄数千万,加上后期运维、更新迭代,给多数高职院校带来不小的财政压力。
2.使用效率低
很多基地建成后“高开低走”,课程覆盖面有限,使用时间和频率不足。资源分散在不同校区或不同专业之间,难以实现共享,存在“设备闲置”的现象。
3.过程管理难
传统虚仿系统多停留在“教学演示”层面,缺乏过程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和能力提升难以量化,教学质量评价更多依赖人工经验,难以与文件📄强调的“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要求对接。
这“三大难”意味着:即便投入了大量资源,如果不能解决效率和管理问题,学校也难以在“双高”建设的考核中交出令人满意的成果。
三、全息教室三重价值:更真切、更高效、更可控
文件📄提出,要建设“场景真实、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强调“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全息教室正好在三个关键环节契合了文件📄要求:
1.更真切:沉浸式还原教学场景
全息裸眼立体显示能够把复杂的设备结构、操作流程以三维形式呈现,学生无需佩戴设备即可身临其境。无论是护理中的急救技能,还是机电中的装配流程,都能在教室里获得接近真实环境的学习体验,呼应了文件📄强调的“场景真实”。
2.更高效:一间教室,覆盖多场景
相比传统“重资产”的虚仿基地,全息教室以轻量化模式实现共享。同一间教室可快速切换不同专业场景,满足跨学科、跨课程的使用需求。这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解决了文件📄中提出的“提高实训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
3.更可控:全过程数据沉淀与评价
全息教室可以记录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轨迹、互动情况和操作表现,形成过程化数据。这些数据直接支持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回应了文件📄提出的“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的目标。
全息教室并非替代传统虚仿基地,而是以更灵活、更普适的方式,成为学校落实“新双高”要求的一种务实解法。
四、课堂解剖:一间全息教室如何撬动多个实训场景
文件📄提出,实训基地建设要“场景真实、开放共享”,并要“开发和推广典型生产性实训项目”。全息教室的优势就在于:它能把一个原本需要多个场地、多个设备才能支撑的实训,浓缩在一间教室里完成。
我们来看看机电专业《发动机拆装与检测》这节课:
1.教学环节:
教师在全息教室中调出立体发动机模型,逐层拆解零部件,直观演示结构关系;
学生分组上台与全息影像互动,尝试不同的拆装路径;
学生操作全程被记录,形成数据化的过程报告。
2.教学成效:
一间教室就能完成传统机电实训车间的大部分学习环节,且设备“不会磨损”,可以反复训练。
同样的模式,还可以应用在护理急救、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专业领域。一间全息教室,等于多个实训场景的集成体。
更重要的是,全息教室具有天然的“开放共享”属性。它既可以面向校内跨专业共用,也可以实现跨校共享。对学校而言,这意味着有限的投资能够产生更大的教学覆盖面,也更符合文件📄提出的“资源使用效率”要求。
五、战略意义:把握“新双高”机遇,赢得先发优势
文件📄明确提出,第二期“双高计划”要“提高实训资源使用效率”“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这实际上为高职院校指明了方向:未来五年,谁能在虚仿实训基地建设上交出高质量方案,谁就能在“双高”竞争中赢得主动。全息教室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说体现在四方面:
1.精准回应政策导向
“新双高”明确提出要建设虚仿实训基地。全息教室凭借其轻量化、共享化特征,完全符合“场景真实、开放共享、数字化管理”的要求,是政策落地的直接抓手。
2.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在“新双高”遴选和绩效评价中,“虚仿实训”将是重要考核点。谁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建成可示范的基地,谁就能率先脱颖而出。
3.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跃升
全息教室的全过程数据沉淀,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提供了量化依据。它不仅让学生学得更真切,也让教师教得更科学,让管理层评得更客观。
4.实现资源普惠与扩展
全息教室一旦建成,可以快速实现跨校共享。无论是省域产教联合体,还是市域职教集团,都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示范效应,提升学校在区域职教体系中的话语权。
全息教室提供了轻量化、共享化、数据化的新解法。它既能增强课堂的真实感和效率,又能在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形成支撑,让学校更好对接国家战略,提升建设成效与核心竞争力。
简言之,让全息教室走进课堂,就是让‘新双高’的蓝图在校园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