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明交流与互鉴成为国家间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基石。近期,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翻译史研究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探讨翻译史研究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的关键作用。
此次研讨会以“传承与开拓——翻译史研究新路径”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翻译史的多样性,包括翻译史理论与方法、文学翻译史、典籍翻译史、应用翻译史等七大领域。这些研究不仅是对翻译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翻译学科发展的展望。与会专家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能够有效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交流。
翻译史研究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翻译的质量与广度直接影响到文化的传播和接纳程度。通过系统的翻译史研究,学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间的相互作用,识别出影响翻译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语境,从而为文化的传播制定更有效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演变。此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便是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进行翻译史研究。专家们认为,AI不仅能够提高翻译效率,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研讨会的成果将结集出版于《翻译史论丛》,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学术视角。这不仅是学术界的盛会,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翻译史的深入研究,中国将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未来,翻译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全球文明的对话中。你对翻译史研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