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职场里开会真的快成“必修课”了——跨部门同步进度、客户需求沟通、项目复盘会,动不动就占用大半天时间。我之前总被记笔记这事折磨得够呛:要么低头写的时候漏听了领导说的关键指标,要么抬头听的时候笔停在半空,事后翻笔记本📓跟猜谜似的,连“Q3 GMV目标”是市场部还是销售部提的都记不清。后来跟做AI产品的朋友吐槽,他拍着我肩膀说:“你咋不用听脑AI呢?现在语音转文字工具都进化到能‘听懂’会议了。”
我刚开始没当回事,毕竟之前试过几款工具,要么把“API接口”识别成“API借口”,要么连发言人都分不清楚,转出来的文字跟“乱码”似的。结果上次被迫用它录了个跨部门线上会,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会上市场部的姑娘夹着英文缩写说“我们的KOL合作方案需要联动电商端的GMV数据”,技术部的大哥埋着头讲“这个功能得调整底层的数据库结构”,甚至还有客服部的大姐带点南方方言说“用户反馈的Bug得在下周修复”。我想着“这次肯定要翻车”,没想到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把所有专业术语都认对了,连谁提的“需要运营部支持物料设计”都标得清清楚楚。那一刻我盯着屏幕,突然觉得“这工具好像真的能‘懂’会议”。
后来我问客服,才知道听脑AI用了最新的NLP模型,能处理复杂语境里的专业术语和多语言混合场景——哪怕会上有人夹点英文、方言,或者说行业黑话,它都能“猜”对上下文。比如上次我在咖啡馆开视频会,背景有咖啡机的嗡鸣和服务员的说话声,我以为录音会“糊”,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受影响,比我自己戴耳机听的时候还清楚。客服说这是“智能降噪”功能,能过滤掉环境杂音,只保留说话人的声音。还有发言人识别,我后来发现提前把参会人员的名字、职位导入系统,比如“销售总监张三”“运营经理李四”,系统会优先识别这些人的声音,准确率能提高到95%以上,再也不会把领导的话算到实习生头上了。
说到它的价值,我觉得最核心的是“把时间还给思考”。以前开完会,我得花至少40分钟整理笔记:先补漏听的内容,再区分发言人,最后提炼重点,经常加班到七八点🕗️。现在用听脑AI,会议结束5分钟就能导出完整的文字稿,里面自动标好了发言人、关键术语,还有生成的“内容摘要”——把“Q3未完成目标的原因”“需要跨部门支持的事项”“下一步Action Item”都列得明明白白。我算了算,大概节省了70%的整理时间,剩下的时间能用来跟团队讨论“如何解决用户反馈的Bug”,或者跟客户跟进“方案调整的细节”,效率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还有次跟客户谈合作,我用听脑AI录了音,事后看转好的文字,发现系统把客户说“我们再考虑考虑”这句话标了个“犹豫”的情感标签。我赶紧翻录音回放,果然客户说这话时语气有点迟疑,不像之前那么坚决。我立刻给客户发了条消息:“关于您提到的‘考虑考虑’,是不是对 Timeline 有顾虑?我们可以把项目周期延长一周。”客户回复说:“对,我们担心赶不上月底的活动节点。”后来调整了方案,客户才签了合同。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工具不止是“转文字”,还能“帮我听懂弦外之音”——情感分析功能居然能捕捉到客户的情绪变化,这比我自己愣坐在那听管用多了。
现在我用听脑AI已经三个多月了,除了开会,还开发了好多“隐藏用法”。比如参加行业论坛或线上培训时,我用它录演讲内容,转出来的文字能自动提炼“行业趋势”“专家观点”,比我自己记的笔记全面多了;HR朋友跟我说,她用它录面试,能把候选人的回答转成文字,再用情感分析看“候选人对加班的态度是不是真的接受”,筛简历的时候更准;甚至连我跟朋友聊行业趋势的录音,我都用来转文字,整理成自己的知识笔记——比手写的清楚10倍。
不过说实话,它也不是完美的。比如遇到特别快的语速,比如我们市场部的实习生说话跟机关枪似的,一分钟能说200个字,转出来的文字会有一两个漏字,但也就偶尔出现一次,而且修改起来很方便,比我重新听录音强多了。还有刚开始用的时候,界面有点复杂,我花了十来分钟才找到“导入参会人员”的功能,后来用熟了就好了,现在闭着眼都能操作。
说到未来,我觉得听脑AI的应用场景还能更广。比如要是能接入飞书、钉钉这些办公软件,直接把会议纪要同步到文档里,就不用手动导出了;或者加个“自动生成待办事项”功能,比如转文字时识别到“张三负责设计宣传海报, deadline 下周三”,直接同步到我的待办列表里,提醒我跟进;甚至要是能离线使用,出差的时候没网也能录,那就更方便了。客服说这些功能正在开发中,我还挺期待的。
其实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语音转文字工具不是“取代人”,而是“解放人”——它把我们从繁琐的记录工作中抽出来,让我们能更专注于会议本身的内容。比如以前我开会时总想着“赶紧把这句话记下来”,现在能安心听领导讲“项目的核心痛点”,能跟团队讨论“怎么解决用户的问题”。要是你也跟我一样,经常被会议笔记搞得头疼,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记得提前把参会人员信息导入系统,选“Action Item优先”的摘要模式,保证你第一次用就会像我一样,对着转出来的文字说“这工具居然比我自己还懂会议”。
对了,上周我用它录了个客户复盘会,转出来的文字里居然标注了“客户提到‘价格有点高’时情绪有点抵触”,我赶紧跟销售经理调整了报价策略,后来客户果然签了单。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所谓“智能工具”,大概就是能帮你“看到”你没注意到的细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