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陕西省图书馆“陕图云驿”AI服务正式上线,为读者带来全天候、智能化的图书馆服务新体验。从此,借书、找书、咨询问题等需求无须等待,7×24小时在线的AI助手将随时响应。记者实测发现,仅用15秒就能获得定制书单,AI对阅读习惯的把握甚至超过读者自身。
精准捕捉 满足阅读需求
据介绍,“陕图云驿”AI服务基于大模型打造,具备多轮对话、逻辑推理、多模态理解等能力,可提供智慧化问答咨询与个性化推荐服务,涵盖咨询、找书、荐书、借阅等功能(目前仅支持微信端)。
为实测“陕图云驿”的服务效果,记者进行了多场景测试。在“AI助手”中,读者可以咨询开放时间、办证指南、能借多少本书等相关借阅问题。在“AI荐书”模块,记者输入“想找和《活着》风格相似,描写普通人坚韧生命力的小说”,不到15秒就收到了包括《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等6本书的书单,每本书后还附有推荐理由:如“描写中国农村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奋斗历程,展现苦难中的精神光芒”“关中平原半个世纪的家族史诗与人性浮世绘”“展现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点击单本即可放入书架,或进入线上借阅入口,操作流畅便捷。
更令人惊喜的是AI对阅读习惯的“记忆”功能。此前记者通过系统借阅过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当咨询“适合雨天读的散文”时,AI优先推荐了《我们仨》《边城》和《沉默的大多数》,连偏好的文风细节都精准捕捉。
针对“说不清想看啥”的情况,“检索词推荐”模块表现亮眼。记者尝试输入“老北京、胡同、童年回忆”,系统瞬间关联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并拓展推荐了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等相关书籍,帮读者进一步拓宽思路。
从“盲找”到“精准推”
“书境探心”模块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记者提供了近期阅读的《江南繁荒录》《人间》《流俗地》三本书后,系统在30秒内生成了个人阅读报告。报告中,“扎根土壤的史诗级叙事”的标签直击阅读偏好,分析中提到“你偏爱探讨人性矛盾与生命抉择的作品,对跨文化叙事的文学作品接受度高”,甚至幽默风险提示“您的书单存在‘致郁系数过高风险’,建议搭配《扯经》《汪曾祺全集》作为文学解压阀——毕竟洞悉人间荒诞后,需要点幽默感当防弹衣。”与荐书不同,该模块对用户隐私保护严密,生成的报告不保留。
值得一提的是,“陕图云驿”AI服务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变得更“懂”用户。读者咨询越频繁,AI的推荐就越精准,长期使用后,它或许比读者自己更清楚下一本该读什么书。
经常去陕西省图书馆借书的市民李女士说:“以前想找本合心意的书,要么得自己在书架上翻半天,要么得麻烦工作人员推荐,现在输入几个关键词,AI很快就给出一堆选项,还附带理由,感觉像有了个专属的‘阅读顾问’。”
本报记者 夏明勤
编辑:魏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