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灯光即将亮起,65岁的陈松蹊将成为大会34年来最年长报告人。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办公室墙上,中国大气污染监测地图与数学研究中心网络图交织悬挂,恰似他跨越理论与现实的学术人生——左手执粉笔解高维数据方程,右手握量尺倾听大地心跳。从“沙海淘金”的超维统计,到改写中国环保史的“人努力-天帮忙”指数,他用十八年归国路证明:统计学不仅是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更是丈量人间冷暖的温度计。
作者/柏舟 编者/柏舟
命运随机游走中的必然轨迹
1961年生于普通家庭的陈松蹊,高考时本想报考医学或生物学,却因数学成绩优异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截获”。1983年本科毕业任教后欲深造计量经济学,又因政策限制转向数理统计——两次看似被动的选择,却为统计学界埋下变革的种子。
1993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后,他的足迹横跨三大洲:澳大利亚CSIRO海洋实验室,分析蓝鳍金枪鱼迁徙数据,初尝统计学赋能生态研究的魔力;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开发金融风险模型,获“教员杰出研究奖”;2008年毅然放弃终身教职归国,加盟北大,只因坚信“这里将诞生世界最丰富的数据生态”。
数据星河的摆渡术
银河系中的沙海淘金:当基因测序、电商行为数据突破万维,传统统计方法瞬间失灵。陈松蹊团队提出“基于U-统计量的高维检验法”,突破维数与样本量必须同阶的限制,实现“在亿万沙粒中定位金矿”。这项获201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被学界誉为“给宇宙探测器装上导航仪”。
自由塑形的数学量杯:面对经济波动、大气湍流等复杂系统,他发展出非参数经验似然方法——无需预设数据分布模型,完全由数据自身塑形。学界评价此举“为统计学开辟无预设航道的探索方式”。
分离“天”与“人”的呼吸之痛:2013年冬,北京雾霾锁城,国际学者因“空气差”婉拒访华。陈松蹊率团队分析六省市400万条大气数据,首创气象干扰剔除模型:量化“人努力-天帮忙指数”,使治霾成效摆脱气象波动干扰;八份《空气质量评估报告》被生态环境部采纳,推动中国空气质量评估标准革新。
从实验室到国策的破壁者
学科坐标的重构者:创建北大统计科学中心(2010年),发起全国统计与数据科学联合会议,推动统计学列入国家基础学科:“人工智能的基础,一个是计算机,一个就是统计学”。
社会变革的催化者:当“人努力”指数写入环保政策,京津冀PM2.5年均浓度十年下降57%。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采用其团队研发的预报系统,预警效率提升40%。
国际学界的东方坐标: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身兼美国统计学会会士、伯努利学会科学书记等职。202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邀约,标志着中国应用数学在全球舞台的话语权提升。
在数据洪流中锚定人文坐标
好奇心驱动的跨界狂想:“哪里有数据,哪里就有统计学”是他的信条。从海洋生物迁徙到儿童脑疾病建模,再到金融风险度量,他像手持万能钥匙的探险家。学生回忆:“陈老师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十点🕙️,书架从《大气动力学》到《神经科学》无所不包”。
破题瓶颈的“运动哲学” :面对科研困境,他独创解方:“在运动中克服瓶颈”。2013年攻坚雾霾模型时,他带团队每日绕未名湖快走,某日忽指湖面涟漪:“湍流涡旋像不像协方差矩阵的分解?”——灵感在动态思考中迸发。
扎根大地的学者温度:办公室陈列着特殊纪念品:北师大毕业证、澳洲博士帽、华北空气样本瓶。在清华《环境统计学》课上,他独创“三幕教学法”:播雾霾纪录片→推导协方差公式→展示治霾成效曲线,让冰冷公式化作社会体温计。
黄金十年的未完待续
从2008年归国到2026年站上国际讲台,陈松蹊的学术人生如精妙的统计模型:
初始值:游子赤子之心;
参数:横跨理论与现实的广阔维度;
解:让数据科学扎根中国大地。
当费城大会的掌声响起,这位数据星河的摆渡人行李箱中,仍装着华北平原的新鲜空气样本——那里有他永不完结的证明题。而清华园西主楼的某间实验室里,某个学生正描画新的协方差矩阵草图,那里孕育着破解下个时代难题的初始参数。在数据的星辰大海中,他始终记得自己为何出发——用数学的尺规,丈量人间冷暖,守护每一口自由的呼吸。
拓展阅读
1.《空气质量评估报告》电子版(2014-2024)
2. 陈松蹊推荐书单:《统计学的艺术》《数据与真相》
3.纪录片《为蓝天而战》(央视科教2025)
来自:老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