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几下屏幕,套餐即刻升级;费尽周折,却难降档一分。数字化时代,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近年来手机套餐“易升难降”的问题愈发凸显。这背后不仅是商业策略的选择,更折射出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新挑战。
从表面看,套餐“易升难降”是企业的自主经营行为。然而深究其实质,不难发现这已成为系统性、套路化的运营策略。有的用户被莫名套上“长期合约”的枷锁,有的则被告知“优惠将失效”而不敢降级,有的只能在特定时间、特定渠道办理降档业务……各种门槛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与心理负担,也限制了法律赋予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手机套餐为何降档难?利润驱动无疑是核心因素。高价值套餐意味着更高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直接关系运营商的营收指标。此外,一些公司的绩效考核机制也存在问题:成功推销高价套餐可为客服人员带来提成,而办理降档则无利可图。这种机制下,“推高不推低”成了自然选择。
“易升难降”是运营商以技术之名行侵害消费者权益之实。从法律视角审视,这套“潜规则”早已踩踏法律红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运营商设置隐形障碍阻止降档,不仅违背了商业伦理,更涉嫌违反法律法规。而政策落地频频沦为“纸上风暴”,根源在于违法成本趋近于零。即便用户投诉,运营商只需办理降级即可了事,无须承担任何实质性惩罚。
打破“潜规则”,需以刚性监管击碎“低成本违规”的侥幸。监管部门应严格督促运营商落实相关规定,确保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得到充分尊重。对于那些违反规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运营商,要依法予以严惩,提高其违法成本。作为运营商,更应摒弃短视的利益追求,以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为核心,通过优化套餐设置、简化业务办理流程,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破除“易升难降”现象,不仅关乎个体的话费单,更在重塑一个公平、清明的市场生态。唯有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才能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数字生态。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许耀文)
编辑:史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