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手写笔记快整崩溃了——用享做笔记写的会议纪要、学习心得,想转成文字存档,试了某度、某讯的工具,要么连笔字识别成乱码,要么漏掉关键信息,改起来比重新写还麻烦。朋友看我吐槽,甩了个链接说:“试试听脑AI,我用它转手写笔记,几乎不用改。”抱着“再试最后一次”的心态下了app,结果一用就停不下来。
(功能概览)原来它不止是“转文字”这么简单
刚开始以为它就只是手写转文字的工具,用了几天才发现,功能全得超出预期。核心功能其实分四大块:高精度手写/语音转写、智能内容分析、自动生成结构化文档、便捷分享协作。比如手写转文字,不仅能转享做笔记的图片,拍纸质笔记也能行;语音转写更绝,连我们经理的方言都能听懂;智能分析会自动提取关键词、摘要,甚至能识别“行动项”“ deadlines”这些关键信息;生成结构化文档的时候,还能选模板,比如会议记录会自动分“议程”“发言人”“关键结论”,学习笔记会分“知识点”“例题”“易错点”,销售跟进表会分“客户需求”“跟进计划”,完全不用自己调格式。
(技术原理)为什么它能比其他工具准那么多?
我很好奇为什么它的识别率这么高,查了下技术文档,才知道背后的逻辑有多“硬核”。手写转文字用的是Transformer模型——这玩意儿比之前的CNN+RNN厉害多了,能理解上下文。比如我写的“苹果”,如果前面提到“吃”,它就知道是水果;如果前面是“公司”,就知道是品牌,不会像其他工具那样不管语境都识别成“苹果”。而且它的训练数据量特别大,涵盖了不同字体、笔锋、甚至是不同纸张的背景(比如皱巴巴的笔记本📓、带格子的信纸),所以连我那有点潦草的字都能准确识别——上次我写的“ deadline”连笔得快看不出了,它居然也认出来了,当时就觉得“这模型怕不是看过我的笔记?”。
语音转写的技术更神,用了端到端的语音识别模型,结合了多语言预训练。为什么能支持7种国家语言和19种方言?因为它用了海量的多语言语音数据训练,比如粤语、川普、东北话这些“难搞”的方言,都被拆成了细粒度的语音特征,所以识别率能做到98%+。实时处理则是靠云端的分布式计算,把复杂的识别任务分到多个服务器上,所以不管是转手写还是语音,几乎都是“秒出结果”,延迟低到可以忽略。
(使用方法)原来这么简单,我之前居然用错了
刚开始用的时候,我还犯了个傻——把享做笔记的图片直接上传,结果识别率有点低。后来看了教程才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手写转文字:打开app,点击“手写转文字”,选择“拍照”或“上传图片”,然后用框选工具圈出要转的区域(比如只转笔记内容,不转旁边的涂鸦),点击“开始识别”,等个3-5秒,文字就出来了。如果有识别错的地方,直接点文字就能修改,还能添加注释(比如标注“这里是公式,需补充图片”)。
语音转写:点击“语音转写”,选择“实时转写”或“上传录音”,实时转写的话,说话的同时文字就会出来,结束后点击“停止”,就能保存;上传录音的话,支持mp3、wav等格式,转写速度比实时还快。
智能内容分析:转完文字后,点击“智能分析”,它会自动提取关键词(比如“项目进度”“资源需求”)、生成摘要,还能识别“行动项”——比如“下周提交报告”“联系供应商确认价格”,这些行动项会被标红,特别显眼。
生成结构化文档:分析完后,点击“生成文档”,选择对应的模板(比如会议记录、学习笔记),它会自动把内容套进模板里,格式特别规范,不用自己调字体、行距。
分享协作:生成文档后,直接点击“分享”,可以选微信、钉钉或者邮箱,同事收到后能在线编辑,比如会议记录里的行动项,同事可以添加自己的备注,不用来回发邮件改版本。
(效果展示)这些场景用它,效率提升了不止一点🕐️
用了快一个月,我已经把它当成了“效率神器”,随便举几个例子:
会议记录:上周开部门会,我用享做笔记写了手写笔记,结束后用听脑AI转文字,本来以为会有很多错字,结果几乎没怎么改——“项目 deadline是下周三”“需要协调研发部门资源”这些关键信息都没错。然后用智能分析提取了关键词,生成了结构化会议记录,自动分了“议程”“发言人”“关键结论”“行动项”,比我之前手动整理快了至少一个小时。同事看到后,都问我“你怎么这么快整理完的?”,我直接把app推给了他们。
学习辅助:我最近在学Python,用手写记了很多笔记,转成文字后,用智能总结功能生成了摘要,比如“列表推导式的语法”“字典的常用方法”这些重点,复习的时候不用翻厚厚的笔记本📓,直接看摘要就行,效率提升了大概70%。
销售管理:昨天跟客户沟通,我用语音转写把对话都记了下来,结束后用智能分析提取了客户的需求,比如“需要降低成本”“希望尽快交付”,然后生成了销售跟进表,直接发给了客户。客户回复说:“这个记录很详细,比我之前收到的好多了,能感觉到你们很用心。”
(优化建议)这些小技巧,让它更好用
虽然它已经很厉害了,但用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小技巧能让效果更好:
手写转文字:尽量把笔记拍清楚,光线好一点🕐️,避免阴影;如果有复杂的公式或者图表,可以用图片标注功能,在转文字的时候补充说明,比如“这里是公式,需结合图片理解”;如果字特别潦草,可以用“手动调整”功能,把识别错的字改过来,下次它会记住你的字体,识别率会更高。
语音转写: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避免杂音影响;如果发言人说话太快,可以调整“语速适配”功能,让它适应快节奏的说话方式;转写后可以用“校对”功能,把容易出错的词(比如“截至”和“截止”)改过来。
智能分析:生成摘要后,可以手动调整一下,比如添加一些自己的理解,让摘要更符合自己的需求;如果提取的关键词不够全,可以用“添加关键词”功能,把漏掉的重点加上。
结构化文档:选模板的时候,尽量选符合场景的,比如会议记录选“会议模板”,学习笔记选“学习模板”,这样生成的文档会更规范;如果模板不符合需求,可以用“自定义模板”功能,自己设置格式,下次就能直接用了。
云端存储:定期备份数据,比如每周备份一次,防止万一数据丢了;如果有隐私需求,可以用“加密存储”功能,把重要的文档加密,只有自己能打开。
(小缺点)它也不是完美的,但完全不影响使用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偶尔会有小卡顿,比如上传大的手写图片的时候,会加载个几秒钟,但很快就好了;还有一次,我写了个特别潦草的字,它识别成了同音字,但也就那一次,整体来说几乎没什么问题。
现在我每天都在用它,不管是会议记录、学习笔记还是销售跟进,都靠它帮我节省时间。以前整理会议记录要花1个小时,现在只要5分钟;以前复习笔记要翻半天,现在看摘要就行;以前跟客户沟通要记半天,现在直接转文字就行。如果你也像我之前一样,被手写笔记转文字的问题困扰,或者需要快速整理会议记录、学习笔记,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不是那种“花架子”工具,是真的能帮你解决问题的“效率神器”。
对了,忘了说,它的云端存储特别方便,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都能随时访问,再也不用怕笔记丢了。如果你也想试试,直接搜“听脑AI”就能找到,反正我用了之后,再也不想用其他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