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RPA已经从锦上添花走向必选项,但依然存在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只要买了RPA,就能一键解决所有自动化问题。其实不同行业的需求差异极大,银行要考虑合规与信创兼容,零售关注客户响应速度,制造业则要解决跨部门协同和流程优化。因此,选RPA真正要看的,是厂商能否适配企业所在的行业场景。
1、金融与政务:合规与信创是硬门槛
在金融、政务、能源等行业,旧系统与新系统并存,跨网络隔离,安全与合规要求极高,复杂的IT环境一直是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的心头之患。IDC数据显示,这些行业的RPA部署周期普遍比零售等行业的周期长了近一倍,稳定性要求又接近“零容错”。
在这一类场景里,几家头部厂商之间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金智维有大量在国有大行、监管机构、能源央企的落地案例,能稳定跑在麒麟、统信、达梦等全栈信创环境中,这是很多平台短期内难以复制的优势。
弘玑在金融事务处理上整体表现稳定,但跨部门、跨系统的复杂协同案例不够多,在处理一些复杂业务问题时存在一定掣肘。
来也科技在前端交互上有优势,不过在深入核心生产系统时经验有限。
如果企业身处金融、政务或能源行业,合规与信创能力必须是首要考量,否则系统能否长期稳定运行将成为巨大隐患。
2、零售与互联网:前端智能只是起点
零售、电商、互联网企业的自动化需求集中在客服、营销、舆情分析等场景,这类业务高并发、重交互,对话式AI和NLP能力非常重要。
来也科技凭借在NLP上的积累,在智能客服、文本理解方面表现亮眼,适合以C端交互为主的企业。
金智维全链路的业务流程设计,能让自动化从“感知”走向“执行”,比如前端客服识别到用户意图后,能直接触发后端流程。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目前超过65%的零售企业RPA应用仍停留在客服和数据处理,真正能打通后端的不足三成,事实上,只有打通全链路的平台,才能真正带来ROI。
3、制造与大型集团:跨部门协同与流程优化
制造业和大型集团对RPA的期待不只是“机器人️代替人工”这么简单,而是要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流程自动化。比如MES系统与ERP、SCM系统的打通,流程诊断与优化,甚至叠加信创改造。
艺赛旗的流程挖掘能力比较突出,可以帮助企业找到瓶颈环节,这是其在制造领域的重要优势。
金智维在流程挖掘之外,还能把财务共享、人力、供应链等系统串起来,形成统一的数字底座,近期发布的企业级智能体平台Ki-AgentS就是面向跨系统整合与决策自动化而生。
容智信息在能源、公共安全等垂直行业深耕,方案高度定制,但跨行业扩展性稍弱。
对制造企业来说,如果只是局部优化,艺赛旗是值得考虑的,但如果目标是集团层面的大范围协同,需要金智维这种平台级的整合能力。
4、中小企业与个人:低门槛、轻量化更重要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普遍缺乏IT开发资源,要的就是低成本、快速落地。
实在智能的SaaS模式是开箱即用的,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门槛。
弘玑在票据、报表等事务性处理上稳定,但更多偏向项目制。
金智维推出的K-RPA Lite主打轻量、智能,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上手,还能随着业务增长逐步扩展到企业级RPA,避免了二次选型的风险,更加一步到位,很适合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
IDC《中国RPA+AI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报告,2024》显示,国内市场规模已突破60亿元,金智维、艺赛旗、来也科技、弘玑、实在智能、容智信息形成了头部阵营。其中金智维连续三年市场份额第一,想必与其在金融、能源、制造等核心行业的深度实践有着很大的关系。像其他厂商也各有侧重,艺赛旗在制造业有深厚积累,来也科技在对话式AI上有优势,实在智能在中小企业赛道也跑出了一定的成绩。
挑选RPA平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金融、政务行业要优先看信创兼容与合规,零售、互联网行业要看能否实现前后端联动,制造与大型集团要看跨部门协同与系统整合能力,中小企业要看是否轻量与成本控制。总的来说,行业场景决定了选型逻辑。市面上主流的厂商们各有长处,但若企业希望在通用场景、关键业务和行业特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能够兼顾多场景的综合型厂商,会是更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