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讲好科研故事的论文不仅仅彰显着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更能够给科研论文锦上添花,从而更加容易获得编辑和审稿人的青睐,进而大大增加论文命中的概率。
任何一个好故事,都离不开五个关键要素:背景、冲突、人物、情节和主题。而科研论文与讲故事的逻辑竟然惊人地一致:
背景 → 研究概况
冲突 → 研究创新点与热点
人物 → 研究对象
情节 → 研究方法与结果
主题 → 论文结论与拓展讨论
下面我们以一篇2022年12月7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题为Plastic futures and their CO2 emissions的研究论文为例,介绍一下顶尖的研究型论文是如何在正文里讲故事的。
1 背景阐述
在论文开头,作者需清晰勾勒出研究背景,一步步将读者从广泛领域引导至你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在上文中,作者首先指出塑料生产贡献了全球4.5%的温室气体,且需求将在2050年翻倍、到2100年变为三倍。尽管通过生物碳封存、生物质利用和填埋等手段可大幅减碳,但这些方式也可能过度依赖原始原料。
于是,作者自然引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循环经济模型是否可成为可行替代方案?
因此,在几句话中,读者通过一系列清晰解释研究相关性的逻辑步骤,从一个广泛的问题(温室气体排放)转移到研究的重点问题(循环经济模型)。
2 冲突营造
在科研中,“冲突”往往来自于文献中尚未解决的矛盾或未被填补的空白。
在这篇《Nature》文章中,作者指出:虽已有理论支持塑料循环经济可帮助减碳,但仍缺乏实际可行性分析和数据支撑——这是以往研究的结论局限。
而这样的分析对政策制定者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分析,决策者就没有办法知道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以及做出权衡不同的减碳策略的优劣判断,这部分就是以往的研究空白。“结论”与“空白”共同构成论文的“冲突”,也成为整个故事推进的核心动力。
3 主角🎭️介绍
当读者意识到冲突后,紧接着就要请出“主角🎭️”——也就是你的研究方法或模型。
在这项研究中,主角🎭️是作者开发的“塑料综合评价模型(PLAIA)”。该模型的出现,正是为了回应前文所提出的冲突:实际测算减碳潜力与可行性。
进而,论文还需对该模型做更深层次的介绍,即它的涵盖范围是什么、分析对象是什么、功能有哪些、最终的结论又是如何。尽管不同论文中的主角🎭️可能不尽相同,但作为渲染冲突而存在的主角🎭️以及对该主角🎭️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4 情节渲染
在冲突和主角🎭️出场后,下一步就是针对冲突开展的情节发展。在论文中,这一部分往往对应着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描述。
对于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阐述,该论文首先围绕上文提出的预测模型,针对不同的材料生产以及碳排放情况,辅之以多张图片对材料流以及碳平衡周期未来预测进行了阐述。这部分的情节内容就等同于提供给读者一个逻辑框架,基于这个逻辑框架,作者可以在其中解释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并允许其他学者重复自己的研究。
5 主题升华
在论文中阐述完背景、冲突、人物、情节之后,最后需要做的就是基于以上内容进行主题的升华。主题升华的部分往往对应着论文的结论和拓展讨论部分,这部分内容通常也是编辑和审稿人最为看重的部分。
显然,对于这篇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论文,即便读者不去读正文内容,仅仅看完前面部分的介绍,也可以猜到该论文的主旨内容为循环经济在塑料产业减碳中应用,这便是一篇能够讲好故事的科研论文应该达到的高度。一篇科研论文不能像科幻小说或者侦探小说一下,在结尾部分突然来上一段反转。
相反的,主题升华部分要紧扣正文内容,以前文内容为依据水到渠成就能得到最终结论。正如在这篇论文中的,作者在前文部分分析那么多,最后的落脚点或者说最终升华的主题也不过是在塑料产业中推动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期刊对论文的讲故事能力可能有不同偏好,但这篇Nature论文无疑提供了优秀范例。一篇优秀的论文会对故事的五大要素进行详尽阐述,逻辑严密,描述具体,结论深刻,让读者觉得一切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