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朋友唠嗑,发现大家都在愁同一个事儿——录音转文字太费时间了。比如我同事小张,每周要开三四个会,每次都得抱着录音笔反复听,把重点记下来,有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漏了重要信息不说,还得倒回去重听,光整理会议记录就得两三个小时,整得他天天揉着太阳穴说“这耳朵都要听出茧子了”。还有我那做记者的朋友小李,上次采访了个非遗传承人,俩小时的录音,他逐句转了仨钟头,中间遇到传承人带点方言的普通话,还得反复确认“是‘竹篾’还是‘竹灭’”,最后改得眼睛都红了,说“我现在听见录音声就犯愁”。
我自己也踩过类似的坑。上个月参加线上培训,老师讲的内容特干货,我赶紧录了音想回头整理。结果等我有空的时候,听了一遍又一遍,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才把重点整理好,累得我手指都敲酸了,心里直犯嘀咕:“这哪儿是整理笔记啊,简直是跟录音‘死磕’呢。”那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个工具能自动把录音转成文字,不用我手动敲,还能准确识别重点,那该多好啊?
我开始到处找解决办法,问了一圈朋友,他们给我推了各种APP。有的操作太复杂,得先选语言、调参数,学半天才能用;有的识别准确率不高,转出来的文字全是“谐音梗”,比如把“项目进度”写成“项目进肚”,差点没把我笑喷;还有的处理速度太慢,传个10分钟的录音得等半小时,根本不实用。直到上周,我闺蜜给我发了个链接,说:“你试试这个听脑AI,我用它转采访录音,特顺手!”
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点开链接,界面倒挺干净,首页就一个大大的“上传文件”按钮,底下写着“三步搞定:上传—处理—导出”。我心想:“这么简单?不会是噱头吧?”刚好我手机里还有上次培训的录音,就传了上去。没想到才过了8分钟,页面就提示“处理完成”。我赶紧打开文字稿,一下子就惊着了——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没漏,连举的例子都完整保留了,而且还把“嗯”“啊”这些语气词都自动删掉了,上下文特别顺,就像有人帮我整理过一样。我当时就对着电脑喊:“这也太神了吧?”
后来我才知道,听脑AI用的是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能准确识别各种口音和方言,就算是带点杂音的录音,也能尽量还原内容。而且它的处理速度特别快,不管是10分钟的短录音还是2小时的长录音,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最让我放心的是,它的数据安全做得特别好,上传的文件都是加密的,处理完之后会自动删除,根本不用担心隐私泄露。
我把这个工具推荐给了小张和小李,他们用了之后都跟我反馈“太好用了”。小张说,现在他每次开完会,直接把录音上传到听脑AI,几分钟就能得到文字稿,然后用搜索功能找“项目 deadline”“行动项”这些关键词,比之前听录音快了整整5倍,每周能多出来两个小时陪家人。小李更夸张,他说现在采访完,10分钟就能拿到文字稿,然后稍微改一下就能发稿,再也不用加班到九点🕘️,终于能陪孩子读绘本了。
其实不同的人用听脑AI,还有不同的小技巧呢。比如职场人士,可以用“智能优化”功能,把录音里的重复内容和无关信息删掉,让文字稿更简洁;学生的话,转完课堂笔记可以用“导出”功能,存成Word文档,方便后续修改;自媒体人更厉害,能把录音里的精彩片段提取出来,直接用到视频剪辑里,省了好多找素材的时间。我上次帮我表妹转了一节网课录音,她用“便捷分享”把文字稿发给同学,大家都夸她“笔记做得真全”。
不过话说回来,听脑AI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上次传了个400M的长录音,刚开始有点卡顿,我还以为出问题了,结果等了两分钟就好了。还有一次,我录了个户外的访谈,环境噪音有点大,转出来的文字有几个地方没识别准,不过也就改了两三个地方,比我自己听强多了。反正这些小问题,根本不影响我用它的热情。
现在我身边的朋友都在用听脑AI,连我妈都跟着用了——她上次参加社区讲座,录了录音想整理成笔记,用听脑AI转了之后,跟我说:“你看,这字儿写得比我记的还全,我再也不用怕漏听了。”你说,这是不是特棒?
其实我觉得,不管你是职场人、学生还是自媒体人,只要经常需要处理录音,都可以试试听脑AI。它不用学就能用,操作简单得跟刷朋友圈似的,而且效率提升得不是一点🕐️半点。如果你也像我之前一样,被录音转文字烦得头疼,真的可以试试这个工具——说不定它能帮你节省出更多时间,去做你喜欢的事儿呢。
对了,忘了说,我最近用听脑AI转了一次线上分享会的录音,本来以为得花俩小时整理,结果只用了20分钟,剩下的时间我去喝了杯奶茶,看了半本小说,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你说,这是不是生活里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