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我终于告别了开会时“手忙脚乱记笔记”的状态——之前每次项目推进会,我一边盯着老板的嘴,一边疯狂敲键盘,往往刚记下前半句话,后半句就漏了,回头翻录音整理纪要,又得花1个多小时核对细节。直到隔壁部门的小姐姐凑过来,晃了晃手机说:“你试试听脑AI,我上周用它整理了3个会,比你之前用的那些转文字工具灵多了。”抱着“反正试试不亏”的心态,我装了APP,结果两周下来,它成了我电脑里“常驻不走”的工具。
(一)从“转文字”到“会思考的助手”:它到底和普通工具差在哪?
我一开始对“语音转文字”的认知停留在“把声音变成文字”的层面,直到第一次用听脑AI开周会,才发现它的“聪明”远超预期。那天老板在讲“Q3的目标拆解”,我打开软件选了“会议模式”,屏幕上的文字几乎和老板的语速同步,连旁边同事小声问“上次的文件放哪了”都没混进正文——后来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阵列降噪”技术:主麦专门收正前方的人声,副麦捕捉周围噪音,再通过算法实时抵消,所以即使会议室里有空调声、翻纸声,也能精准“摘”出主要说话人的声音。更绝的是“发言人区分”,我们团队5个人轮流发言,它居然能自动标注“张三”“李四”,比如老板说“市场部下周要出活动方案”,同事小王接话“我这边需要销售数据支持”,转出来的文字直接分栏显示,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对着一堆混在一起的文字猜“这是谁说的”。
等会议结束,我正打算自己整理纪要,却发现软件已经自动生成了一份“结构化纪要”:把老板的口语化表述“那个活动方案,下周之前得搞定啊”变成了“1. 市场部活动方案交付时间:下周前完成”,还列出了待办事项和负责人。我以为是人工后台处理的,直到客服告诉我,这是“DeepSeek-R1”技术的功劳——它能理解上下文语境,把口语化内容转化为专业书面语,甚至能识别“隐性需求”,比如老板说“客户对上次的报表不太满意”,它会自动关联之前的会议记录,在纪要里加上“需优化报表数据维度(参考4月15日会议内容)”。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它不是“转文字的工具”,更像个“会帮你整理思路的会议助手”。
(二)那些“超出预期”的功能:从“能用”到“好用”的细节
用了一段时间,我慢慢发现它的“隐藏技能”,每一个都让我觉得“居然还能这样”。
比如“多语言处理”,我一开始以为是“噱头”,直到上周和美国同事开视频会——他一半说英语、一半夹中文,我选了“中英混合识别”,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居然能精准区分:“We need to adjust the timeline for this project(我们需要调整这个项目的时间线)”“另外,客户要的那份中文报告,明天之前得发过去”。更惊喜的是实时互译,我把“英文转中文”的开关打开,他说的“Could you send me the latest data?”立刻变成“你能把最新的数据发给我吗?”,比我用翻译软件翻得还快,而且准确到连“latest”对应的“最新”都没差。还有方言识别,我们部门有个四川同事,说话带点川普,比如“这个事情要得急”,以前用别的工具会转成“这个事情要急”,但听脑AI能准确识别成“这个事情要得急”,还能自动转换成标准普通话的“这个事情很急”,连他自己都笑着说:“这工具比我老婆还懂我的川普。”
再比如“AI问答与创作”,我本来只是用它转文字,直到有一次整理完纪要,我想做个PPT汇报,却不知道怎么搭框架,抱着“试试”的心态,我在软件里输入:“根据这份纪要,帮我生成一个PPT大纲”,结果10秒不到,它就给出了框架:“1. 会议背景(Q3目标拆解的必要性);2. 核心结论(各部门任务分工);3. 待办事项(负责人+时间节点);4. 下一步行动建议(需协调的资源)”,甚至还加了备注:“可在‘待办事项’页添加进度 timeline,更直观。”我按照这个框架做PPT,只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比之前自己绞尽脑汁想框架快了整整1小时。还有一次,我想知道纪要里“客户需求”的具体内容,直接问它:“帮我总结一下会议中提到的客户需求”,它立刻把分散在纪要里的“需要增加报表数据维度”“缩短响应时间至24小时”“提供定制化方案”等要点列了出来,比我自己翻一遍快多了。
(三)技术背后的“贴心”:为什么它能解决我的痛点?
我后来特意查了一下它的技术原理,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功能能“戳中”我。比如“动态增益调节”,它能实时监测我的说话声音大小,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我有时候说话轻,它会放大信号;有时候激动了声音大,它会降低增益,不会出现“声音小转不出来”或“声音大爆音”的情况。而“DeepSeek-R1”技术,是基于最新的NLP模型,能理解复杂语境,比如老板说“这个项目要加快进度,不然客户要投诉了”,它能识别出“核心诉求是加快进度”,“原因是避免客户投诉”,所以在纪要里会写成“项目进度需提速,避免客户投诉风险”,比我自己整理的更精准。
还有“多平台支持”,我有时候在公司用电脑网页版,有时候在家用手机APP,数据能同步,界面也很简洁,没有多余的广告或功能按钮。我最喜欢的是“实时批注”功能,开会时遇到重要的点,比如老板说“这个预算要砍30%”,我会直接在文字上标红,回头整理的时候一目了然,不用再翻录音找重点。
(四)除了开会,它还能帮我做这些
我慢慢发现,听脑AI的用处远不止开会。比如上周我看了一个1小时的行业讲座视频,本来想自己记要点,结果用它转了文字,还自动生成了“讲座摘要”:把核心观点、案例、结论都列了出来,我只用了10分钟就看完了,比自己看视频快多了。还有和客户打电话,我会开着它录音,挂了电话就能看到文字记录,再也不用怕漏了客户说的“要加一项服务”“ deadline是下周五”这些关键信息。甚至有时候,我会用它做“语音日记”——把自己的想法、灵感录下来,它能转成文字,还能生成“思路梳理”,帮我把零散的想法变成结构化的内容,比如“今天想到的产品优化点:1. 增加搜索功能;2. 优化支付流程;3. 添加用户反馈入口”,比我自己写日记更高效。
(五)给新手的几个使用建议
我第一次用的时候,也踩过一些坑,后来慢慢摸索出了一些“好用技巧”:
- 提前选对模式:如果是开会,一定要选“会议模式”,这个模式会加强发言人区分和降噪功能,比“通用模式”好用很多。我第一次没选,结果转出来的文字有一些空调声的乱码,后来客服告诉我要选对模式,试了之后果然好多了。
- 录入常用发言人:把同事、客户的名字提前录入,比如“张三”“李四”,这样转的时候能更准确地识别,不会出现“未知发言人”的情况。
- 用“AI问答”省时间:如果纪要里有不清楚的地方,比如“老板说的‘那个项目’指的是哪个?”,直接问它,它会帮你从纪要里找答案,不用自己翻一遍。
- 同步多平台数据:我会把电脑和手机的数据同步,这样不管在哪都能看到记录,比如在公司没整理完的纪要,回家用手机就能继续弄。
(六)它不是完美的,但真的能帮到我
当然,听脑AI也不是完美的。比如有时候遇到特别快的语速,比如老板急着讲事情,转出来的文字会有一点🕐️延迟,但相比之前的工具,已经好太多了。还有有时候方言识别会有一点🕐️误差,比如我老家的“闽南语”,它能识别大部分,但有些生僻词会转错,不过客服说他们在不断优化,我也愿意等。
但总的来说,它帮我省了太多时间。以前我整理会议纪要要花2小时,现在用它只要10分钟;以前和国外同事开会要一边听一边翻译,现在有了实时互译,我能更专注于会议内容;以前记笔记会漏要点,现在有了发言人区分和实时批注,再也不会漏了。
如果你也像我之前一样,开会记笔记麻烦,或者经常要处理多语言沟通,不妨试试听脑AI。它不是“万能的”,但确实能帮你把时间从“整理琐事”中解放出来,让你更专注于重要的事情——比如和客户沟通、写方案、思考策略。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它了,连我同事都问我“你最近怎么这么快就整理完纪要了”,我就给他们推了这个工具,他们用了之后也说:“比之前的工具好用多了。”
其实,好的工具就是这样:它不会让你变成“超人”,但会让你更高效地做自己。如果你也想试试,不妨从“会议模式”开始,相信我,你会回来谢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