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完成首次外星搭载发射任务,率先开启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射新篇章。 南都资料图
近日,《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正式发布,从布局完善商业航天空间基础设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星箭产业集聚发展等七大方面提出了21条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具体措施。在“真金白银”的推动下,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卫星互联网加速组网以及一批新型号商业火箭陆续首飞,我国商业航天正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商业航天产业也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那么送火箭上天,到底是怎么赚钱的呢?
>>“头部玩家”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今年将增至2.8万亿
商业航天是指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旨在通过商业市场的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
为什么要发展商业航天?商业航天的本质在于打通航天技术到航天应用的价值链。一般认为,商业航天在创新效率、成本优势、产业拉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这个领域也成为了不少航天强国瞄准的“新增长引擎”。中国作为传统航天领域的头部玩家之一,发展商业航天也成为了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抢占未来科技与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举措。
业界普遍认为,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广东等十余个省份相继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推动形成多个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据统计,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自2025年首次突破万亿元之后,保持逐年增长态势,2024年达到2.3万亿元,复合增长率约22%,预计2025年将增至2.8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在运载火箭技术、卫星应用、发射服务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卫星研制方面,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我国建设的低轨卫星星座——千帆星座已完成五个批次的组网卫星发射,全面进入常态化发射组网阶段;“GW星座”完成6批次低轨卫星发射。火箭发射方面,朱雀二号、谷神星一号、引力一号等10余款新型号商业火箭陆续首飞。此外,航天发射场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从发展格局来看,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产业集群,构建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京津冀以北京亦庄空天街区为枢纽,集聚30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南箭北星”格局;长三角以上海、杭州为中心,重点发展卫星制造和地面设备;珠三角则凭借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发力卫星应用服务。
>>资本市场
年度融资超200亿,商业航天靠啥赚钱?
如今,商业航天企业正积极进军资本市场。6月18日,证监会重新打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闸门,明确把商业航天纳入“可尚未盈利”的绿色通道。自7月底以来,已有接连三家商业航天企业启动IPO,分别为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2025中国商业航天创新生态报告》显示,2024年行业融资事件达138个,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那么,商业航天产业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投资者?其获利形式主要有哪些?事实上,商业航天产业链庞大且复杂,涵盖上游卫星与火箭制造、中游发射服务与地面设备制造、下游应用服务等完整产业链生态。
其中,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卫星与火箭的制造商。如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民营企业主要专注于运载火箭的整体制造。此外,还有些企业负责提供发动机、整流罩和贮箱等原材料的供应。
产业链的中游,则主要涵盖卫星发射服务以及相关的地面设备制造。目前,发射服务主要由国家队主导,同时,部分私营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该领域。地面设备制造商则主要提供生产天线及模组、终端设备及其芯片解决方案。
下游企业主要是卫星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传统的应用场景包括通信、导航和遥感等领域,而新兴的应用场景则涵盖了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太空采矿和深空探索等领域。
综合来看,我国商业航天企业的盈利模式包括销售自制或合作开发的卫星及相关硬件;提供发射服务收取费用;通过提供卫星互联网接入、定位导航授时、地球观测图像等增值服务获取收益等。
蓝箭航天副总裁刘建曾表示,“高投入和长期回报是这个行业的特点。当前产业发展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培育期,卫星星座组网尚处于早期验证阶段,应用场景的商业化闭环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前期投入与收益兑现存在时间窗口错配,这种阶段性特征在航天领域具有普遍性。”
>>市场空间
抢占商业航天赛道,广东有何优势?
对于广东而言,要想抢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先机,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应用场景优势。广东拥有规模庞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为商业航天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无论是卫星直连手机、互联网汽车还是低空飞行,都有望形成万亿级的市场空间。
在顶层设计上,为加快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广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4年,广东出台《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产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近期公布的《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明确支持卫星星座建设、建设商业航天特色产业园、打造商业航天应用“首场景”。
近年来,按照“双核多点”架构,广东正加速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在空间布局上,广州、深圳两地正在引领广东商业航天探索。
2023年1月,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在广州南沙投产使用,填补了广东在商业航天制造产业方面的空白,带动千亿级规模的宇航动力研发、卫星研发、火箭卫星测控等上下游关联产业链在广州汇集。如今,广州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已实现涵盖卫星制造、火箭研发、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卫星应用等环节的全链条布局。
深圳也形成了包括卫星制造、运营、关键零部件和应用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其中,宝安区作为深圳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域,产业集群规模近30亿元。此外,罗湖也在加速布局空天产业,今年6月,国内首家专注于高、中轨道天基信息传输系统建设与运营的商业航天企业——苍宇天基宣布,将首颗高轨商业中继卫星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落地深圳罗湖,并将在罗湖设立5G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和海外运营中心。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将航空航天产业确立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地级市,在商业航天发展上有基础也有优势,目前已有航宇微“珠海一号”星座、中山大学“天琴一号”“北理工珠海01星”等卫星应用实例。
阳江拥有纬度低、射向范围宽、运载效率高、航落区安全性好、海运便利等优势,在发射任务中拥有较大的优势。其中,阳江海域可以实施太阳同步轨道等南射向发射任务,此外,阳江海域离发射中心较近,提高了火箭的转运效率。
采写:南都记者 卢婉珊 朱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