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带孩子去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孩子特别喜欢海洋天文馆,看到里面的各种天文望远镜🔭,就拉着我给他照合影,一脸认真地重复:“我对这些感兴趣”。
当时一阵窃喜!在印象中,还是第一次听他说对“高科技”事物感兴趣,总算找到了一点🕐️兴趣的火花❇️。
之后我就特别留意天文相关的书籍,希望能借着这股劲,帮他把这点星星之火燃得更亮一些。
正好遇到的这本《种在太空的满天星》,就是特别适合天文启蒙的互动科普书。
我们都知道,这类书籍内容科学性强,即便作者尽力将专业词汇“翻译”得通俗,没有一定背景知识的话,孩子读起来依然非常吃力。
但是这本书不一样——它用立体设计和互动机关牢牢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一步步让孩子愿意主动去啃那些生涩的概念。
我带孩子看了一遍书,问他:你说喜欢这本书,是最喜欢哪些部分呢?他如数家珍:
北斗七星还能亮起来,晚上看特别闪耀;
封面上的卫星模型,一转就能弹起来,像弹簧一样,又像起重机的升降部分,还像积木里的剪夹结构;
转盘能转动,就像发射炮弹一样(模拟牛顿的炮弹实验);
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一个拉拉页,就像窗帘一样;
翻开就能看到“穿金色外套🧥、长蓝色翅膀”的卫星立体模型,原来卫星长这样。
拉格朗日点是一本折叠的小册子,特别有趣;
中国空间站是立体的,工作人员好像在里面动,非常酷。
总之,就是所有的立体设计都非常喜欢。
他还还说,书里的插画也非常吸引他:
- 企鹅形象特别可爱,好像是动画中的一个形象。
- 卫星看起来很舒服的样子,吹风扇、啃西瓜、摇扇子,惬意得像在度假。
- 火箭发射的图片很有冲击力。
- 信号接收的漫画形象像面包、又像手表,太有意思了!
- 太阳看起来很热的样子......
正是通过这些互动体验,他不知不觉就读了下去,还明白了:卫星原来不是远在天边的“高大上”,它早已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打电话、看电视、上网都离不开通信卫星;
出门导航、查路线、找好玩的地方、找美食也都依赖导航卫星;
就连在海洋博物馆看到的天文望远镜🔭,其实也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卫星”,而空间站,更是一个超级大型的卫星。
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卫星,只是自己没察觉!
有了兴趣和亲切感打底,再接触专业内容就不再抗拒了。他慢慢知道了:
✨行星轨道是椭圆形的,最早由天文学家开普勒准确描述;
✨卫星不像我们想象中都是庞然大物,而是有大有小,有的居然像易拉罐那么大,有的则有50多米长。但是不管卫星大小如何,都有相似的结构,那就是:金色的外套🧥、收集能源的翅膀、有效载荷、通信系统、姿态控制系统、推进系统等等。
✨卫星工作的轨道,有不同的分类,低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等等。
✨卫星是怎么进入这些轨道的呢?是乘着火箭去的。而火箭对孩子来说,又是另一个早有耳闻,并已经在科技馆里“见过面”的熟人了。
有用的卫星知识数不胜数!
这本书的设计逻辑非常清晰,或者说我们可以借助这本书成功引导孩子:
先用创意互动吸引孩子,再用生活实例拉近距离,最后循序渐进讲解知识。孩子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航天科学的世界。
这种阅读方式恰好吻合经典教育理论:
- 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儿童是通过操作和感知来建构知识的。互动书提供的正是多感官学习体验;
-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应在已知基础上延伸——这本书就从“卫星就在生活中”这样的熟悉场景自然过渡到专业知识,降低认知负荷,更容易达成有效的学习效果。
写在最后:
《种在太空的满天星》这类互动科普书,不仅是一扇通向宇宙的窗,更是一座连接孩子和科学知识的桥梁。
它用亲切有趣的方式化解了孩子对高深知识的畏惧,让他们保持好奇、建立信心。而这些,或许正是未来某颗科学种子的起点。
如果孩子对星空、航天露出一点🕐️点兴趣的苗头,不妨就从这本书开始,陪他们一起“种下一片星空”。